金涌院士:以宽阔视野,攀登科技的高峰!

(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在化学工程领域,有一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金涌院士,他在“流化床反应器”领域有着很大的成就。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学术生涯是怎么与“流化床反应器”密切相关的吧。

金涌院士简介

金涌,化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研究了气固湍动流态化流型转变,提出了流型转变的机理模型和定量判据,已发明了湍动流化床新型复合内构件,改善了流化质量,解决了工程放大的难题,成功地用于指导6种工艺,30余台大型工业流化床反应器地改造或设计。他所研究的气固循环流化床、气固超短接触催化反应器,移动床重整反应器、大型节能干燥装置等,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过程,在清洁化工工艺与工程、产品工程、亚微米与纳米粉体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

1937年,金涌仅仅两岁的时候,“七七事变”成为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日军很快占据了北平特别市(今天的北京市)。在金涌童年的记忆中,这座被侵略者占领的城市是灰色的,路边的鸦片馆麻痹着少数富人的神经,百姓往往吃不饱、穿不暖,到了冬天有人会冻饿而死。国家从前的贫穷、落后、屈辱,在金涌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工业建设需要大批技术人才,金涌因此被分配学习化学工程专业,和化工的不解之缘就此结下。1954年,19岁的金涌来到苏联乌拉尔工学院留学。

为了得到好成绩,金涌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表,每天7点起床,听课和自习直到0点才回到住处;即使一天中只有30分钟的空闲,也要排上学习计划。在乌拉尔工学院的5年里,除了每年下乡劳动的一个月,金涌每天生活的全部就是学习。最终,他拿到了红色封皮的毕业证书,那是以全5分成绩毕业的证明。


历史契机结缘“流化床”

和金涌谈学术生涯,绕不开“流化床反应器”这个关键词。流化床反应器是一种利用气体或液体通过颗粒状固体层,从而使固体颗粒处于悬浮运动状态,并进行气固相反应或液固相反应的反应器。在化工行业,这只是一个小的领域,但金涌和他的科研团队,就是在这个小天地里执着探索,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金涌与流化床反应器结缘颇为偶然。1975年,供职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的金涌,与一名同事带着17名学生,到北京化工二厂“开门办学”,碰巧赶上工厂里一个直径3米、高40多米的流化床反应器损坏。工厂里决定设计新的反应器,而这个任务就交给了金涌的团队。

虽说进入流化床反应器领域只是偶然,但金涌一直把这次“偶然”当作自己学术生涯开始的契机。1978年,清华大学化工系筹建反应工程实验室,流化床反应器被定为主要科研方向之一。金涌因为在化工二厂的经历,顺理成章地做起了流化床反应器的研究。金涌和他所在的团队做出了大量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让他和团队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同行的认可。

团队建设拔擢新生力量

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金涌一直很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功成名就之后更是如此。他常说:“所有的科研成果、成绩都是属于团队的。因为,一个人可以做计算、写文章,但是很难做工程。只有集体(合作)才能做大的工程。”

为了保证团队持续的“战斗力”,金涌很早就意识到,一定要把年轻的研究者推到一线,否则团队就容易老化。他说:“年轻人有很多新思想,要把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发挥出来,必须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身上有‘担子’。一些我的合作者不放心,我就告诉他们:‘(年轻研究者的工作)如果出了问题,算我的;做好了,算年轻人的。’”基于“决策让年轻人拿,责任让年轻人担”的思路,金涌早已不再做实验室具体的管理工作,而是高高兴兴地扮演着“智囊团”的角色。如果年轻人有技术问题,需要他来出主意,他一直很乐意参与到讨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