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对很多人来说,过年最值得期待,很可能就是年终奖和各种过年福利了。不过,期待着自己的老板,能够开明地为自己过年过节打赏东西的,自然不会只是现在的人们。对于古代的士兵和将领们来说,维持家计饷银之外的“年终奖”,也是非常重要的收入。当然这个“奖”还包括军队出征时的开拔费和凯旋时的犒赏,以及重要日子的赏赐。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古代军队犒赏的问题。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犒赏三军”。所谓“三军”,就是代指整个军队。古代军队在出征以及得胜归来之后,国家都需要对他们进行分别的犒赏,《续通典》中记载:“唐李筌太白阴经曰:古人出师,必犒牛酒。”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好奇了,古代不是说不能宰杀食用耕牛吗?其实,法律虽然规定不能轻易宰杀耕牛,但是这里的“牛”算是打了个擦边球。因为理论上,在古代军队出征之前犒赏的“牛酒”,并非是直接给人食用的,而是用以祭祀所用的肉食和酒水。不过,在“喂饱”了神仙之后,这些牛肉最终的归宿,实际上还是将士们的肚子。也因此,“牛酒”作为犒赏军队的食物,或者说是祭品,在本应禁止食用牛肉的唐宋时期的史书中颇为常见。比如《旧唐书》中记载“即复见镕,请出牛酒货币以犒军。”在南宋时,“牛酒”甚至被当作了一种寻常的犒赏军队的食物赏赐。《宋九朝编年备要》中记载:“守文得俸禄,皆市牛酒,以犒军士。”
相对于程序化的战前犒赏,绝大多数的君主对于得胜归来的将士,都会给予极为慷慨的犒赏。比如在《诗经·小雅·六月》中记载:“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当然,能够享受这种规格犒赏的,也仅仅只有军队中将校级别的军官。但是即使如此,对于普通的士兵们来说,得胜归来,自然要少不了朝廷对于他们军功的赏赐,这中间基本都会有布帛钱财,以及丰盛的酒食。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出征得胜之后的赏赐,已经丰盛到几乎可以在理论上维持士兵一段时间的家计。比如一个首级就可以奖赏5两、30两,甚至50两白银(价格有波动,而且明代中前期蒙古人的脑袋最值钱,然后是女真人,其次是西藩和南蛮,内地反贼最便宜)。对得胜军队的犒赏,除了对于士兵们长期作战的赏赐,其实也是一种笼络士兵以及军官们的办法。丰厚的奖励,会使得他们更乐意为自己的君主浴血厮杀,毕竟谁会不爱财呢?
▲《迎銮图》中的宫廷仪仗
不过仗也不会是天天打,对于中原王朝戍边的将士们来说,他们为国家常常在最危险的地方,直面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为了能够保障他们的士气,对这些边军将士定期的犒赏便是必不可少。在明代时期的九边,由于是防御蒙古的战略重地,因此对于士兵的犒赏便格外频繁,甚至达到了“十日一犒”的情况。对于万人左右的军队,犒赏费用是全军每次三百两。除此之外,明廷还会为边军发放黄酒和猪肉各一斤,而且这些黄酒和猪肉还是已经在店铺加热处理完毕,可以直接食用的。比较有趣的是,明代的边军中,不乏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兵。显然这些士兵也有可能会领到这些惯例的黄酒和猪肉,至于他们怎么处理,那就是不得而知了。
▲明代边军
明人沈周对于边军有一段记载:“从军莫从口外军, 身挟战具八十斤。 头盔脑包重得之, 顿项掩遮以五论。唯甲所披四十五, 腰刀骨朵二四六。”高强度的作战环境,对于士兵的士气要求也是极高,这也就不奇怪,为何明廷会愿意对九边的将士如此的慷慨。通过不断施以恩惠的方式,尽量让士兵保持更高的战斗意志。
不过,这不等于明代边军日子就真的很好过。因为很多时候要考虑,军官的剥削,以及土地兼并等等。比如明代中后期,纪青描写边军困苦的《边军谣》中,“边军苦,边军苦,自恨生身向行伍。月支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聊将斛卖办科差,颗粒何曾入空釜。官逋私债还未足,又见散银来籴谷。揭瓦偿,今年瓦尽兼折屋。官司积谷为备荒,岂知剜肉先成疮。近闻防守婺州贼,遍遣丁男行运粮。老弱伶仃已不保,何况对面拖刀枪。婉婉娇儿未离母,街头抱鬻供军装。闾阎哭声日震地,天远无路闻君王。君不见京师养兵三十万,有手何曾捻弓箭。太仓有米百不愁,饱饭且趁构栏游。”所谓皇帝不差饿兵,你让当兵的吃不饱,就别指望人家在战场上有啥优异表现了。
▲明宝宁寺水陆画中借古讽今的军户典儿卖女场景,虽然表面上描写的是元代军户,但是实际上却也是明代军户困苦的实际生活写照
而到了清代,由于财政上更加注重对绿营、八旗的犒赏和日常饷银等问题,因此清代的士兵日子上明显比明代要好很多。尤其是在犒赏问题上,清代时常会进行皇室对士兵们直接的犒赏,这很大程度就避免了明代那种严重的贪墨现象。尤其是在清代皇帝市场举行的木兰围场围猎中,皇帝还经常还会向杰出的勇士,赠送后来演变成清代赐服的“黄马褂”。不过就和现代很多的企业一样,纸面上的东西永远是要比实际的好看的多。最下层的士兵,是否能够因为朝廷的犒赏真正得到恩惠,在古代的社会,这可能基本要靠自己顶头上司们的良心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