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服用哪些药期间不宜喝酒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欢聚,喝酒是最主要的社交活动。

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喝酒。

不适于喝酒的人群

相关饮酒指南都指出一些人群不适于饮酒,应该滴酒不沾。这些人包括:

       1. 年龄低于21周岁,未到法定饮酒年龄的未成年人。·

       2. 计划驾驶车辆或操作机器

·      3. 服用与酒精相互作用的药物

·      4. 患有酒精可加重的疾病

       5. 怀孕或准备怀孕女性

就是说,指南明确指出,服用与酒精相互作用的药物期间不能饮酒。

近年来,很多媒体都强调服用头孢类抗生素类药物可以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甚至可能致命。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药物可以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服用这些药物期间不能喝酒呢?

与药物相互作用相关的酒精代谢

介绍具体药物之前,先了解一下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

杯酒落肚,少量酒精被胃粘膜的乙醇脱氢酶(ADH)分解,剩余的在胃(约20%)和小肠内吸收。因而,胃排空是影响酒精吸收和血液酒精浓度(BAC)的关键因素。

在一项研究中,为了减肥而进行胃肠旁路手术的健康女性(食物在胃几乎不停留,可以直接进入肠道)喝酒后BAC的变化几乎与经静脉注射酒精一致,足以说明胃排空在延缓酒精吸收中的重要性。

酒精被吸收后经过门静脉转运到肝脏,一部分直接被肝脏分解。与在胃内被分解的一起,减少了真正进入全身循环的酒精量,被称为酒精代谢的首过效应。

其他的进入全身循环,按各组织水含量的比例分布到全身。

酒精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BAC低时,由肝脏ADH分解成乙醛;BAC高于0.08%(醉驾水平)时,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主要是CYP2E1)也参与分解。

肝脏ADH位于细胞胞浆内,因此通常不与药物代谢发生相互影响。但是,肝脏微粒体CYP2E1却参与很多药物的代谢,产生竞争影响。同时,长期大量喝酒还能诱导其活性最大增加10倍,长期喝酒的人,服用很多药物的疗效会大打折扣;喝酒后再服药则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反应。

乙醇分解产生的乙醛由肝脏乙醛脱氢酶(ALDH)分解为无毒的乙酸。ALDH分为两种, ALDH1在高浓度乙醛水平下才开始工作,ALDH2在极低乙醛浓度下就有活性。因此,正常情况下,乙醛很快被分解,在体内停留时间极短。

酒精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酒精与药物之间有两种相互作用,一种是药代动力学影响,就是干扰彼此的代谢;另一种是药效学影响,就是叠加或抵消药物作用效果。

吃哪些药期间不能喝酒

据美国1999至2010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数据,人们日常服用约半数(45%)处方药可以与酒精发生相互作用,主要药物类型包括血压药物、安眠药、止痛药、肌肉松弛剂、糖尿病药物、胆固醇药物、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等。

双硫仑样反应

除了头孢类抗生素,还有一些药物也能引起这种反应。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主要抑制ALDH1活性,对ALDH2活性影响小。长期大量酗酒者,服用双硫仑后再喝酒,ALDH1活性受抑制,乙醛在体内集聚就会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血压降低等反应,并伴有严重的不适。

双硫仑就是利用这种不适作为惩戒来帮助酗酒者戒酒。

但是,还有很多其他药物也可以抑制ALDH活性,服用后再喝酒会诱发双硫仑样反应。

而且,由于这些药物对ALDH活性的抑制不具有选择性和确定性,因此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期的反应。显著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可以产生严重的医疗后果,尤其是有冠心病的患者。

可以诱发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除了头孢霉素,还有甲硝唑类、氯霉素、灰黄霉素、异烟肼和呋喃妥因等抗生素,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疼)和硝酸甘油等心血管药,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和甲苯磺丁脲等糖尿病药,以及非那西丁和保泰松等止痛药。

因此,除了头孢类,服用以上这些药物期间都严禁喝酒。

止疼药

这是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与幽门螺杆菌一起是造成胃病的主要杀手。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止痛药增加老年人消化道溃疡和出血风险。酒精可以增强这些药物对胃粘膜的破坏能力,从而加剧这种风险。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布洛芬等具有抗凝血功能,也可以与酒精协同增加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还被证明通过抑制酒精在胃内的首过代谢效应,从而增加BAC。

乙酰氨基酚与酒精都通过CYP2E1代谢,两者同时使用,显著增加肝损害,低剂量也可能导致致命性肝损伤。

抗组胺药(抗过敏药)

这类药物用途广泛,常用于过敏、感冒和咳嗽等症状。很多非处方药中也含有这类药物。常见的有扑尔敏、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等。

抗组胺药的中枢抑制副作用可导致困倦、镇静和低血压。服用后再喝酒可以显著增强这些药物的镇静作用,增加意外伤害危险,需要驾驶、操作机器的人需要特别注意。

苯二氮卓和巴比妥类药物——常用的安眠药

以安定和苯巴比妥为代表,是两类最常见的安眠药。服用后喝酒都与酒精协同增强中枢神经的抑制,增加意外伤害风险。

抗抑郁药

虽然有4大类抗抑郁药,但是作用机制都跟酒精一样通过作用于脑内的神经递质,主要产生镇静或刺激作用。

因此这些药都有可能与酒精互相作用,增强镇静作用,产生健康危害。

肌肉松弛剂

几种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巴氯芬)与酒精一起服用,都会产生一定的麻醉样反应,引发极度虚弱、头晕、烦躁、兴奋和情绪混乱等反应。

胃药

组胺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减少胃酸分泌,用于溃疡和胃反酸烧心。

这些药物降低胃粘膜ADH活性,减少酒精胃内首过代谢效应,升高BAC。

胃复安则可以增加胃排空,加速酒精吸收。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很多人,特别是有胃病的人,喝酒前常预先服用这些药物,认为可以减轻酒精对胃的刺激,岂不知,反而会加重酒精的危害。

抗生素类

除了上述部分抗生素可以诱发双硫仑样反应,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类可以加速胃排空从而加快酒精吸收。异烟肼还会与酒精协同增加肝脏损害风险。

降血脂药

常用的辛伐他丁、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和烟酸,都可以与酒精协同增加肝脏损害风险。烟酸还增加皮肤潮红和瘙痒反应。

其他药物

抗癫痫、抗精神病、抗焦虑等所有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药物,都会与酒精产生中枢抑制协同作用,服用期间都不能喝酒。

华法林,是最常用的抗凝剂主要由肝脏细胞色素P450代谢。因此,长期大量喝酒的人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的诱导对华法林代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服用华法林的人应该长期避免喝酒。

中草药往往含有很多不明成分,服用后喝酒可能产生不可预期的反应,服用期间也不能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