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这张图片在朋友圈突然火了,小编的朋友圈几乎被霸屏,全是各种祈求父母健康平安的,有图有真相:
不久之后又有人发出“辟谣”说,这图不仅没效果,甚至可能还不吉利,因为这张图片里的佛像是“地藏菩萨”,拜“地藏菩萨”并没有保佑家人平安的意思……
然而这个辟谣其实反而是谣言的。原图作者(微博@正月插画师)站出来表示:
原图在2017年6月份画的时候只是想画一个很虔诚的在夜晚的灯前念经的古人。就这么简单,不出自任何典故也没有任何寓意。左上的佛像就只是照着释迦牟尼的像画的,就这么简单。
所以,这张图并没有求神拜佛的功效,也并没有什么不吉利的,就是一张念经的图而已。
在此之前,还有诸如朋友圈转发“锦鲤”或其他图片许愿的。
再往前追溯,以前QQ空间、人人网等网络社交平台皆有类似活动。
这类现象,层出不穷,自古有之。
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古人都有哪些祈福习俗。
习俗一
桃符
古人肯定是不用朋友圈祈福的。每逢过年,人们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人的名字——神荼、郁垒是传说中能够捉鬼的两位异人,挂在门前,希望能够祈福灭祸。
还有精细些的,不止要写上人名,还要绘制二人的画像于木板之上。这个木板则称作桃符。古诗《元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指这种东西。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不再用桃木板,而选用更加方便的纸张。桃符在流传过程中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在纸张上写对仗的吉祥词句,演变为今日的春联,另一部分人则继续绘制神像张贴,也就是今日的门神像——不过神像本尊早就换成了唐初名将秦琼和尉迟恭。
习俗二
五色丝
另一个消病祛灾的东西就是五色丝,也叫续命丝,是端午节时候的习俗。端午节时候,以杂染五彩的丝线系在手臂上,人们认为能够祛除瘟病。欧阳修曾写诗云:“更以亲蚕茧,纫为续命丝。“讲述端午节以蚕丝做五彩丝的习俗。
习俗三
茱萸菊花
茱萸囊、菊花酒则是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主角。其目的也是祈求平安健康。古人认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故九月九日为重阳。相传汉代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曰,汝南会有大灾,快让你的家人缝囊盛茱萸,系在臂上,登山饮菊花酒,则可避过祸事。“
桓景一一照做,举家登上高山。晚上回去时候,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都死掉了。于是便有了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的风俗,以祈求平安。
习俗四
祭灶迎灶
传说灶君在每家每户记录一年行善作恶事,于年底上天汇报,汇报结束,大概是要休一个年假,待到新年,再回到人间。据此,民间多有送灶、迎灶的风俗。送灶之时,供奉之中有一名叫“糖瓜“的糖果。非常的黏,据说可以粘住灶君的嘴巴,不让他瞎说,以求避免天罚,获得福报。
即使是积善之家也照粘不误,竟不怕灶君嘴巴粘上,做了一年的善事上天无从知晓。祭祀之后便要烧掉旧的灶君像,名曰送灶。来年买来新的,便是迎灶。
古人其他以饰物、图画、仪式来求平安康健的不胜枚举,看起来大多数属于寄托信仰,图一个好的寓意。而今的朋友圈祈福,无非是祈福场所转到了网络上。然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古人是一般无二的。
这些“花样”祈福都切实有效么?恐怕是没有啥效果的。
哪一种祈福“姿势”最灵验?
做子女的如果真想父母身体健康,光靠嘴皮子祈福是没用的。孝心不能仅靠转发,更需要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父母日益老迈,身体必定不如从前,为父母定期做体检,可以及早发现一些身体的隐患。
很多人年纪大了都会有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慢性病尤其应该注重日常调养。血压计、血糖仪等常用设备家用应该常备。即便不能时时陪伴,也可以教会他们自己测量。
除了身体上的关怀,精神上的陪伴也非常重要。假期花点时间陪伴父母,教会他们使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让父母跟上时代……这些都需要我们落实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之中。
最后,祝天下父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