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听说哪个名将是武状元!中国古代武举选拔制度真有用吗?

在我的记忆中,貌似没有一个名将是出身武状元的,那这个武状元选拔的目的是什么?

gameboy:郭子仪表示不服。不过还是说一句,选拔制度的意义确实不大。

monitor:郭子仪啊。不过,由于军队本身长期处于依赖威望和经验的阶段,所以成体系的军事知识用处不大,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国家也不知道该怎么考武举。
强调武艺未免过于浪费,强调战术水平,但是没有武艺的话,可能都没法指挥得动手下的军队。

联储主席:郭子仪是武举高等,没说是武状元。

刘梦龙:定海三总兵里的葛云飞和王锡鹏吧。武举进步很快的,毕竟直接从六品开始升迁。

东林党主席:状元这个头衔的正式使用貌似是北宋?唐代文状元应称状头,武举就不清楚了~

▲清乾隆时期的武状元牌匾

gameboy:问题在于武举本来也考不了战术水平,就如文举事实上也考不出考生的行政能力。
武举和文举根本上来说其实考的都是考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在唐代文举录取名额还很少的时候武举作为文举的补充还有意义,后世文举放开了以后,武举就有点脱了裤子放屁了,能背四书五经的会背不了孙吴兵法?会写策论的难道会写不出兵法策问?

monitor:这个我有一点点不认同。因为人知识更新往往最快的是当学生时。就任职务后事情缠身很难静下心来看书。国家真的愿意培养的话,自然有人去学。而且效果不会差。
但是,古代有多少国家会花大力气培养和平时代完全用不到的军事人才呢?

妖仙:陆炳?

萌古大酋长:武科的选拔和文科的选拔本来是一回事,文科除了遴选官僚以外还有优待知识分子的作用,武科其实也有这个意思,可是古代军队将校主要以内部繁殖为主,武科只是个有限的补充。文科不会随意停办,武科则兴废无常,直到清代武科才正规了起来,但清代又以士兵提干作为武臣的正途,所以武科还是个附属品的命。

wwwhhh1984:俞大猷,戚继光都是武进士,不知算不算。

铅封列车司机:为啥古代没有培养大批专业参谋人员,往往只有几个军师谋士?

LilyWhite:近代军队才建立起参谋体系,古代军队你指望他们能搞出专业参谋?

corsola:武举要是不能考察领兵打仗的真才实学——武状元当不上大将军。武举要是能考察领兵打仗的真才实学——造反的人拉到一个落第文秀才都是很大助力,要是拉一个落第武秀才入伙还得了?

叶子鱼:清代很多地方武秀才都士绅化了,花钱就能拿。台湾林爽文起义时,敌对双方都有这类人。

经略幽燕我童贯:这位问题问得好。之所以不培养专业的参谋人员,是因为古代的军事活动,还不像现在这样有一个专业的参谋部,有各种复杂的军务工作。所以,在很多时候,进行相应的参谋工作,比较少的几个人就够了。
而这些人选拔往往都是老人带新人,有相应的知识传授体系的。
当然,从我们今天的军务工作的角度来看,至少在宋代,很多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已经出现,但尚没有专业化到需要设立专人来管理的程度。

洋炮戏凤威尔基:明末清初的于六于七起义,我记得哥俩里有一个就是武举人。

震旦纪怪兽:别说武举了,文举选拔的成才率也就那样。

句章居士:从唐代到宋代,文举的改革促成了相对稳定有序的文官提拔体系。那么宋代的武举要怎么改革一下会比较好呢?

LilyWhite:文官地位压倒武官以后能考文举的哪个会去考武举?

gameboy:文官地位压倒武官地位以前也不会去。唐代前期文举出身的大总管、节度使数量上碾压武举出身的,自唐高宗时起就是仅次于将门的第二大拨。

范仲淹和韩琦好像提过一个军官的规范化养成制度。

句章居士:关键不是考文举还是考武举,而是武官的选拔升迁体系是否顺畅。宋明都有文官从事军事工作,而且成绩都还不错。

愿闻其详,这套制度可行么?你觉得效果会如何?

经略幽燕我童贯:改革了一些考核科目,去掉了左右盘弄几十斤武器的一些项目,合并了一些项目,简化了一些项目。说穿了就是把训练科目中一些杂技化倾向的项目取消,贴合实战了一些。
比如,实战武器多不过十来斤,因此训练科目就以十来斤为主。
公平的说,效果不大,但确实从基层选拔了一批人才。

天下无谍戴雨农:准确的说,按照明清的科举制度,没有武状元。武科举考完会试就完了,文科举还有最后排名次的一关殿试。殿试第一才是状元,武科举第一只能算会元。

empgu:清代武科有殿试,要试策,也要试弓马,一甲一名既是武状元。

dengjianyyy:选拔制度产生,是因为僧多粥少,要用一个普遍接受的方式来选出幸运儿。并不是说选拔制度就一定能选出最合适最优秀的人才。
在制度中,武状元选上后,还需要经过大量的学习才能胜任武官。
选拔制度中的第一不是最优秀的人才太正常了,你看这么多高考状元,哪一个当上国家主席的?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联储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