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商朝迁都的史料十分缺少,我们现在能了解到的最早是在《尚书》中的《盘庚》三篇里:“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大意就是殷人迁都很频繁,商朝初期迁了八次,商朝后期迁了五次。

从《史记》可知: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覆灭。这与《竹书纪年》称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相距不远。

按现在史学界的分法,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这一时期商朝频繁迁都,先后有亳、嚣、相、庇、奄等。

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自盘庚登基将都邑从奄迁徙至殷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基本上都是以殷为都邑的。

那么,商朝为何要频繁迁都呢?

实际上,在汤之前的先商时期,殷都也曾数次次迁徙,不过一般认为这是属于部落的流移,不算都邑迁徙;而晚商时期,殷人则以殷为都邑的。可见商朝频繁迁都主要指早商时期的殷都迁徙。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说,如“水灾”、“游牧”、“游农”、“去奢行俭”、“王位纷争”等说法。

如《书序》就曾记载:“祖乙圮于耿”。而《正义》也记载:“圮,毁也;河水所毁曰圮”。 这就是“水灾”说的由来。

还有人认为,早商时期的殷人过的是游牧生活,所以殷都屡迁,但到盘庚时代,农业发达起来,人们不需迁徙了。

此外,也有人认为是“王位纷争”。《史记?殷本纪》谓:“自中丁以来,废硷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于是诸侯莫朝。”是指仲丁至阳甲九王在位期间,商朝发生了连年的王位纷争。而且殷人频繁的迁都,刚好发生在这一时期。

还有人认为殷都屡迁主要是为了寻找青铜矿。

我们知道,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储量稀少的铜、锡矿多集中在以豫北、晋南为中心的华北平原边缘的山地,而商王室对青铜的需要量又十分巨大。人们不得不不断地迁徙,不断地寻找新的矿源,才能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