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原来是什么颜色?为何会变色?

被人们称为“青铜”其实是误解,青铜初始的颜色是金黄色的,高纯度的青铜在刚制作出来的时候,接近18K金的颜色。

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然而,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原色并非现在我们见到的出土器物的青绿色,这样的外表是因时间和埋藏环境形成的。另外,青铜器是现代人的叫法,古人对它没有这样的称呼。汉代以前的文献多称青铜为“金”,称精纯而美好的青铜为“吉金”。《墨子》一书在提到大禹铸九鼎时写道:“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这里所说的“采金”就是指开采铜矿取得铸鼎所需的青铜。而古人之所以把精纯的青铜称作“吉金”,是因为用这些珍贵的青铜铸造出来的器物发出金色的光芒,看上去非常吉祥。金色才是古代青铜器的原色。


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古人把青铜称作“金”,并非分不清什么是金,什么是铜,而是因为中原地区铜矿资源很少,要冶炼出坚硬的青铜也很不容易,青铜有如金子般稀缺和珍贵,称青铜为“金”,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现状。由于“吉金”是珍贵之物,青铜器一直是上层社会使用的奢侈品,它的拥有者是地位崇高的王室贵族。在商、周两代,青铜器是神权和政权的象征物,一些重器更是镇国之宝,它们的得与失往往是一个国家兴衰的标志。


青铜是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合金的颜色与金属单质的颜色不同很正常。青铜器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出现铜绿(碱式碳酸铜CuCO ·Cu(OH) 和碱式硫酸铜 CuSO ·3Cu(OH)),从而呈现绿色,我们看到的出土青铜器表面的绿色就是这种铜绿造成的,但是青铜之所以称为青铜并不是由于铜绿的缘故,青铜器表面的铜绿的颜色与青铜本身的颜色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青铜之所以称为青铜是由于这种合金自身的颜色。铜与不同的金属形成的合金颜色是不一样的,有多种情况。

铜制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由于大气含有CO 、H O、SO 、H S等,铜的氧化物就会变成复盐,主要是碱式碳酸铜CuCO ·Cu(OH) 和碱式硫酸铜 CuSO ·3Cu(OH) 。这两种复盐呈兰绿色。这种薄膜防止金属继续氧化腐蚀,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铜制器长期暴露在大气下,其表面颜色经历了红色 红绿色 棕色兰绿色的变化过程,大约10年之后,其表面就会被众所周知的铜绿所覆盖。铜绿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具有保护作用。这一点不但有金属腐蚀保护理论为依据,也为千百年实践所证明。在出土的大量铜制器中,均为铜绿所覆盖,制器早已锈迹斑斑,有些已经变成氧化物而灰飞烟灭了。因此,室外铜工艺品、铜导线、铜管路、食品储藏装置等往往不需要予以专门的保护。铜绿不但对铜制品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具有美丽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