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长达六年之久的蜀汉北伐战争最终以诸葛亮身死军退而宣告结束。自此,刘备集团一统天下再无可能,《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完全成为泡影。三十年后,蜀汉政权便彻底灭亡。
关于北伐失败的原因,历代学者一直众说纷纭,有认为败于时势的,有认为败于国力的,还有认为败于战略的。诚然这些都是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在笔者看来,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没有精准定位与把握蜀汉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矛盾和联系。
诸葛亮北伐线路图_图
最高纲领自然不必多说,《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写的明明白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公司发展的愿景和期望。能实现吗?表面上看天下三分,可魏蜀吴的市场占有率却是呈“七一二”分布,地区品牌要挑战全国品牌,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有一个最低纲领即现实纲领作为补充条件。
《隆中对》一开始说最低纲领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刘备你听话先进保险箱,拿下益州;但开关保险箱的钥匙,荆州你得拿在自己手里”。凭心而论,在汉室倾危、曹操占据中原、孙权鼎足江东的市场大背景下,向西发展的战略是绝对正确的,那里遇到的竞争和抵抗也比较薄弱,属于相对市场空白。
夷陵之战_图
可在关羽丧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之后,蜀汉的最低纲领又是什么呢?
这就要看蜀汉面临的现实情况到底怎么样?《出师表》开头就直截了当指明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状况。面对这样一副烂摊子,诸葛亮在东和孙权、南定蛮荒、西抚诸戎、内修政理之后,趁着曹魏用兵东吴、战略重心南移,毅然作出了北伐中原的决定。这一系列配套动作完成的非常出色,可恰恰却没有搞明白北伐的现实目的,也就是最低纲领到底是什么。
从诸葛亮数次出兵的方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选择是攻取陇右。那么陇右到底有什么稀缺资源能让诸葛亮如此痴迷呢?首先是地利。陇右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尤其是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抵抗曹魏反扑的天然屏障。且陇右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屯田采粮!蜀军占领后,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同时陇右还是骏马盛产地,是曹魏骑兵的主要来源,夺取后不但蜀汉骑兵的实力会大大增强,也能一举削弱曹魏的军事实力。加上蜀汉国力毕竟有限,难怪他一生北伐,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
三国版图_图
诸葛亮的分析和决策当然有理有据,可惜还是没有看到本质。整个蜀汉集团,只有魏延一人看到了。北伐战争本身就是以小博大,既然是一场豪赌,那出手就必须快狠准!当时曹魏用兵东南,将孙权集团当作头号强敌,西北防务空虚,给了蜀汉唯一一次难得的机会。实际上北伐也就只有一次机会,首战即决战。若首战不胜,剩下的肯定徒劳无功。在与东吴的争霸过程中,曹魏实际上已经发现,孙权的战力仅限于水师,所以只要重点防御合肥、寿春这些江北重镇,孙权必然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而蜀汉一旦出手,曹魏必然震动,西北防务加强也就势在必行了,他们不会再给诸葛亮任何机会,事实也是如此。
那么蜀汉北伐的最低纲领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夺下关中,将其与汉中、巴蜀连成一片,恢复秦国旧地,造成居高临下的态势,之后仿效秦王嬴政一统天下。这才是蜀汉最现实的指导纲领。当时魏蜀吴三方皆已称帝,汉室已经灭亡,统一大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才能实现。此种时势,已经不再是西汉末年人民心怀汉室的情景了,而是真正要另起炉灶了。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_图
夺取关中的重点在于如何快速拿下长安!兵贵神速,走子午谷,穿越秦岭,直达长安城下。奇兵之功倍胜于重兵,魏延不愧是蜀汉后期唯一的大将!可惜诸葛亮认为变数太多,祸福难料。那我们看曹魏是如此灭亡蜀汉的。钟会率军正面进攻,邓艾从侧翼翻山越岭直插成都,一正一奇,奇正相辅,难道变数就不多、祸福就能预料了?之前已经说过,北伐本身就是以小博大,是一场豪赌,要的就是快狠准!如果说陇右是曹魏的西部臂膀,那么长安就是心脏。断臂尚能活,心碎还想活嘛?
现实并没有朝着诸葛亮的预想发展,战争初期确实夺取了陇右大部,却浪费了宝贵的战略时间。由于曹魏心脏地区并未受损,疯狂调兵反扑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本来是蜀汉发动的闪电战、快速战,却打成了持久战、消耗战,虽然赢得了一场场战斗,却最终输掉了整个战争!
街亭之战_图
在陇右战略的指导下,诸葛亮还有一次赢的就会,那就是街亭之战。《三国志》记载,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放着军中战将不用,却提拔一个未经战阵的参谋长,而且还放在决定胜负的位置上,北伐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自此蜀汉再无机会!
最后以杜甫的《蜀相》来结束此文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历史堂团队作品 文:江东子弟
文字由历史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