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京味”散文:提倡“家庭闲话式”的表达方式

“京味”尽管是北京独有的地域风味,但是不仅限于一种地域风味,是中国悠久历史沉淀的产物,又被一代又一代北京人传承下来。当然,“京味”也不只是北京人尤其是北京作家的专利,外来作者也可以描绘浓郁的“京味”。郁达夫的笔下就是一个另类、个性的北京。

美国文艺理论家Nitchie曾提倡一种“家庭闲话式”为表达方式的散文创作方法。

而郁达夫也很推崇这种表达方式,尤其是在在语言表达手法方面。“其是在那些不拘形式的家常闲话似的散文里,宇宙万有,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可以幽默,可以感伤,也可以辛辣,可以柔和,只教是亲切的家常闲话式的就对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

郁达夫深得该语体精髓。这种“家常闲话式”即人们常说的“絮语式”,所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极度的渲染,而是极为平常的朴实的语言,使读者在阅读之后感到无比的亲切。

尽管每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可以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如有作者就喜欢直抒胸臆,如老舍,他在《想北平》里就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不过,郁达夫并不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当然性格也有一方面,他很喜欢将爱藏匿在字里行间。这是一种含蓄、朴实的爱。

如他只娓娓地告诉我们他对北京害了怀乡病以及愿意用生命的三分之二来换取北京秋天那三分之一的零头。因为此时,北京已经内化成了他的生命。

他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中表示,“原来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

可见,语言文字美的文风也是他所追求的,且也一直在实践中,力求自己文章中的语言也达到这样的效果。

这样一来,郁达夫的散文就一直语调平缓,语言清新、纯朴,给人以平和感、亲切感。

如在《故都的秋》中: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中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一幅美丽的秋景图被优美的文字描绘得那么的细致、真实,就像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一样:蓝色的牵牛花己经透出了忧郁,与高阔的蓝天构出和谐的秋之基调,展示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不知不觉,作者就在语言中“传达出一种闲适无奈,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一种地老天荒似的寂寞和沉默”(李泽厚《美学三书》)。郁达夫在北京日常事物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平常的北京,令所有人都向往。

郁达夫的“京味”散文,以独特的审美体验表达出自然的美,融入人们的思想中,并与灵魂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