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春天就到了。气温升高,雨雪减少,空气干燥。很多人都爱吃点有汁水的食物,比如甘蔗。平心而论,甘蔗是一种不错的零食。价格便宜,去皮容易,看上去白润如玉,吃起来滋味甘甜。但有一种甘蔗,却万万不能吃,那就是发霉的甘蔗。
2004年2月17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共有5人中毒,其中一名10岁的儿童因此死亡。其罪魁祸首就是霉变的甘蔗。这已经不是我国国内第一次出现霉变甘蔗中毒事件了。最早的报导发生在1972年,此后,病例屡见不鲜,遍布13个省和自治区。
未成熟的甘蔗,如果在收割后储存不当,就有可能发生霉变,霉变的甘蔗的外皮会失去光泽,质地较软,肉质颜色加深,呈浅棕色,有酒糟味或酸霉味。1984年,节菱孢霉菌(Arlhrinium,SPP)被学者们发现。1986年,经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节菱孢霉菌产生的3-硝基丙酸(3-NPA)是甘蔗霉变后的主要致病物质。
刘兴阶等采用Horn剂量递增法,定量研究3-硝基丙酸和死亡率的关系,发现小鼠、大鼠、猫等哺乳动物对3-硝基丙酸十分敏感,而人类的敏感性比啮齿类动物高,仅需12.5mg/kg就能引起中毒,属于剧毒类物质。
3-硝基丙酸进入人体后,首先会刺激胃肠道黏膜,产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继而,损害颅脑神经,患者头痛、头昏、狂躁,乃至惊觉、昏迷。物理诊断可见患者双目凝视、踺反射亢进、布氏征阳性(颈部的屈曲会引起膝关节和臀部同时自动屈曲)等神经系统症状。因而容易被误诊为脑膜炎,贻误治疗时机。
有临床医生发现,霉变甘蔗中毒患者的头颅CT出现豆状核区损害,建议以此作为本病的定性诊断的可靠依据,并且根据病灶大小、密度高低来判断病情的程度及预后。
临床上,甘蔗中毒尚无有效的解毒药物。尽快清洗肠胃,并使用腹泻剂,阻断或减少患者继续摄入3-硝基丙酸,这是最好的方案,随后,可以针对脱水、脑水肿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儿童对霉变甘蔗的分辨力不足,很容易因误食而导致中毒。中毒后,其神经系统的症状往往比成年人重,预后较差。所以,在甘蔗中毒的高发期(每年1月至3月),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儿童的饮食,一旦怀疑霉变甘蔗中毒,绝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应该尽快去医院,配合医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