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明朝太监和清朝太监的区别,探讨不同的皇室文化

解读明朝太监和清朝太监的区别,探讨不同的皇室文化,在本质上都是太监,残缺了身体,酷爱金钱。可是,在精神上,清朝和明朝的太监有本质的区别,看了泥人张的传世作品,我们就能清晰的明白这一点。清朝的太监卑躬屈膝,更加富有奴才像,而明朝的太监颇有些正大中和,俨然一副身残志坚。在明朝出现了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扬我国威。也出现了刘瑾,和魏忠贤名扬史册,而清朝一个都没有,清朝皇室从制度上杜绝了太监干政,在精神上进一步阉割了他们,从心理上让他们彻底的沦为了奴才。那么明朝的太监和清朝的太监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这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吊死在煤山的场景,身边的太监殉葬了,作为一代君王,崇祯彻底失去了信心,十几年职业生涯他已经绝望,没有迁都,而是悲壮的完成了君王死社稷的绝唱,太监的老大表现的更加悲壮,送了皇帝最后一程,其他的太监选择更加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职业人生,李自成进北京,将士们投降了,大臣们投降了,太监们拿起武器用死证明了他们人生的定位。

难道是明朝的太监的人格更加扭曲吗?不是,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故事,法国大使曾经当着清朝文武百官的面,说太监制度是野蛮不人道的,百官无人回答,而太监冲了出来,说能当太监是皇帝的恩典,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当清朝宣布退位的时候,清朝的太监依然不离不弃,他们自动行成了,从宫廷盗取宝物的产业链。为什么同样是太监,同样都是亡国,太监们的职业操守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反差?这就要从职业环境来看,明朝的太监更像皇帝的家人,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帝的感情更亲近太监,郑和下西洋最大的目的是帮助皇帝处理家务事,毕竟是叔叔抢了侄子的位置,刘谨和魏忠贤都是为了皇帝收税,当时的明朝一切的问题根源就是,地主阶层把握巨大的财富,却不交税,特别是商业和矿税,海洋贸易收入巨大,却玩海禁,就是不交税。皇帝没办法在政府官员与商人勾结成铁桶的情况下,太监成了唯一的能信赖和依靠的人,魏忠贤和刘谨就是能做事,敢做事,背黑锅的人。再被皇帝抛弃的时候,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不反抗,因为他们必须遵守行业规则,崇祯这个政治白痴被地主阶层忽悠了,除去了魏忠贤没错,可放弃了老祖宗留下的两把刀就是不成熟,锦衣卫和太监集团,那些商人把战争物资走私给草原的敌人。他的大臣吸干了国家的最后的鲜血,李自成进北京开始了血腥报复共抢了官僚7000万两白银,而国家税收不到200万两,一个帝国被饿死了。官僚被农民起义军洗劫前,他们幼稚的认为可以继续忽悠李自成。卖国商人被满清屠杀前,他们忘了巨大的财富才是被血洗的根源,社会如果存在就要有自我调整的能力,方式当然是最容易的,最直接的。

清朝的皇室是外族,自然吸取了明的教训,朱元璋养士300年,养出了一窝国家的蛀虫和卖国贼,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让皇室失去了底层人群的支持,最后就剩下一群太监,拿起武器为君王死社稷殉葬,更为他们的家生死一搏,紫禁城是他们灵魂的摆渡处,这与骨气无关。满清人不满百万,兵不过六万,横扫中原,只能说亿万众生的神州社会已经彻底分裂。清朝的建立是不自信的,他们的文化和统治能力又极差,选择了一个最有效的方式,文字狱和奴化人性,最搞笑的是雍正把这种戏法玩成了大义觉迷录,他们不相信汉族官员,北京城都是满汉分开,内城交给自己人,汉族都是奴才,自然不需要太监扮演东厂的角色,他们需要的是奴才,太监们当然非常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驳斥法国人是为了表忠心,跟内心的忠诚无关,捞好处才是王道。世界永远存在,世间因人而存在,环境塑造人格,可是无论怎样人生的基础都是为生存,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无法选择环境,比如科学家这些年一直宣传地球在变暖,我们信了,可是今年冬天,全世界冻惨了。世事无常,百年老店不常有,人却永远都要谋生和奋斗,就是为了改善生存状态,守住文化传承,人性也许有变化,可是无论在那种环境中,我们的位置决定了心态。这与人品无关,人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