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9000吨白银!银矿开发对日本战国争霸影响如何?

看到一个数字,当时日本极盛时银产量年约200吨,石见银矿极盛年生产38吨。这差不多等于多少石高封地的收入?

如此巨额的财富对日本战国各方势力的成败影响如何?

转点材料:
——《白银资本》第三章
亚洲的白银供应大户是日本。从1560年到1600年,它每年生产和供应50吨白银,从1600年到1640年,每年生产和供应150吨到190吨,最高峰的1603年为200吨。里德根据几种估算用表格方式显示,从1620年到1640年,每年为130吨,在17世纪40年代下降到每年70吨,50年代下降到每年50吨,到60年代下降到每年40吨。冯格拉汗所作的估算是,从1550年到1645年的近一百年内,总产量将近4,000吨,并援引山村和神木的大约8,000吨的估算数字。为了适应白银需求和价格的上涨,日本引进朝鲜的技师和技术。由此,在1560年到1640年的80年间,日本成为一个主要的世界白银生产国和出口国。此后,一般认为,日本的白银生产下降了,而铜的产量和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但是,据油田(199)所报道的近年日本研究成果和冯格拉汗(1996a)所引用的数据显示,日本的白银出口至少延续到18世纪中期。

▲石见银山遗址

还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出口到中国的白银数量比从太平洋上运来的美洲白银多3倍到10倍,平均为6倍到7倍。』总之,从1560年到1640年,欧洲从美洲获得19,000吨白银(巴雷特的估算),另外有1,000吨以上白银从太平洋上运走,而日本的白银出口就多达8,000吨或9,000吨。也就是说,在28,000吨的总量中,日本就提供了8000吨或9,000吨,将近30%。柏林和吉拉尔德兹(1995:202)认为,这个比例在高峰时达到30%到40%。
有几个学者(Flynn1991)提出假设:如果没有日本对世界白银流动、尤其是流向中国作出重要贡献,那么这个世界(包括欧洲)将会怎样。或者,如果没有美洲的白银及其与日本的竞争,日本是否能够借助自己在世界白银市场上的一种更强有力的地位来进行对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和(或)政治征服?欧洲人由于没有支付手段很可能被排斥在世界贸易之外。上述两种情况无论发生哪一种,或者两种情况同时发生,都会使世界历史完全成为另外一种样子。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赞同山村和神木(1983:356)的要求:“早就应该对这个时期日本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角色重新进行认真的考察了。”因此,从这种世界金融的角度看,把日本或中国说成是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的种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由于中国还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中十分隐秘的一部分,因此最终流入中国的世界白银的数量和份额应该比以上种种估算要高得多。里德(199:27)估算的数字是,在1601年一1640年这段时间,东亚共获得大约6,000吨白银,平均每年150吨,其中有4,500吨出自日本。几乎所有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在1641年一1670年这段时间,总供给下降到2,400吨,平均每年80吨,其中大约1,600吨,即平均每年53吨出自日本。

任尔东南西北风:毛利获得大发展就是在夺取安艺银山城以后。

长乐夜未央:那大内和尼子呢?不是说开始的是大内吗?

任尔东南西北风:大内之所以强盛一方,就是一方面掌握了濑户内海的贸易,一方面是掌握了安艺银山。尼子的做大也是从掌握石见银山开始的。

长乐夜未央:那大内掌握这么好条件还失败原因是什么呢?

任尔东南西北风:大内和尼子一个掌握安艺银山,一个掌握石见银山,自然就相互搅基,谁都吃不掉谁。

大内义隆宠信文治派,引起武断派的不满,然后内部搅基了。毛利就是先乘着大内搅基的空挡,夺了安艺银山,然后又用联姻夺了石见银山,然后就把大内和尼子都干死了。然后毛利就碰到了更有钱的织田。

毛利在严岛打败陶晴贤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安艺银山的银子收买了村上水军。

长乐夜未央:两个银山都在手还不如织田有钱,织田有钱是靠那座银山?

任尔东南西北风:堺和贸易,信长从堺收的税吓死人。

青天白日马英九:毛利不如织田有钱,还有一个海外因素,一度十分猖獗的汪直被大明朝剿灭了。因此倭寇无法再为北九州、下关地区带来财富了。

赵学浩:汪直主要和大友家有一腿,和大内家没什么来往。

hikarihikari:日本产的银在很长段时间内都在全世界年产量里占很大比例,但是日本银的质地很一般,另外因为银产量大,在日本其实不太值钱,远不如金子。

▲大内义隆画像

09071139zzy:银矿对大内和尼子家有一定的帮助吧。刚刚翻了本研究大内家族的书,在收入方面银山的影响至少从总体收入来看不如传统的地税,或者说不是研究的重点。因为如果有重大意义的化肯定会提到。
从影响来看,我其实觉得大名对领地内以寺庙为代表的宗教团体的征税权的获得更有意义。

任尔东南西北风:大内只是盟主,并不能从非直领直接征税。只能收年贡,还得看下面的领主愿不愿意给,还不能逼的太急了。大内当时对安艺银山是直领。

要说收税,还得是织田,因为织田的统治模式和毛利,大内是不同的。

09071139zzy:不不不,我说的和你想的可能不是一个意思。
对于寺庙的税收权的确立,可以以东福寺为例。作为影响力较大的寺庙,在14世纪末的时候就被幕府和朝廷赋予了税收全免和守护守护代无允许不得入内的法规。但是研究发现,大内家从15世纪后期开始代为征收以“段钱”为代表的税收和劳役。这就证明了大内家对内部的控制不断加强以及就有制度的瓦解。
另一方面,日本传统的,郡司所征收的税款,也被大内家给夺取,变为自己所有土地。在家臣体系和国人内部,也已经有了核查数量以征税的制度。

任尔东南西北风:郡司所收的税款理论上是要交给将军的,大内是获得将军的允许代收税款的。将军的权威削弱以后,大内就不年年上交给将军了,就是偶尔交一下,同样下面领主的年贡也不会那么老实交了。这个多少是靠天吃饭的。

▲织田信长画像

09071139zzy:从税收种类来看,大内的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领主”的税,即直接控制土地和家臣的税收。另一种是“国税”,也就是代为朝廷或国家征收的税收。所以说在具体的税种上不能非常单一的认为是年贡。

你要说说清楚什么时间段郡司的税款是给将军的?在令国制的情况下完全是为朝廷服务的。另外哪里是代收税款的?周防原来就是寺院所控制的,也享有相应的法理,与其说是代收还不如说是在幕府的授意或者放权下大内家自己抢过来的。

任尔东南西北风:从镰仓时代开始郡司武家就直接对将军负责了吧。然后将军高兴了就给朝廷一点,不高兴就不给。

青天白日马英九:而且即便是到了毛利时代,似乎还是伞联署的模式,中国地区的大名领地一元化做的不是很好。

09071139zzy:这个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和庞大的问题。从镰仓到室盯幕府期间,日本的地方政权经历极大的转变,简要概括可以如下表示:
庄园经济和领国司的控制体系转为了私有土地和守护大名的控制体系。简单来说,在早期土地和收税权主要有国司,即日本朝廷所控制,守护只是军方。但是随着武士阶级的强势,守护及守护代不断地把庄园转为私有土地以获利;同时把地方的收税权从国司转移到守护上,相当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下克上。
但是在地方上,大名除了内部的家臣和国人之外,最重要的对手是庞大的寺院集团。比如说在周防地区,大内家最大也是对抗时间最长的敌人就是当时掌握了地区治所,大片土地和独立经济的东大寺。

任尔东南西北风:这其实就是因为大内是盟主,不能从在地领主那取得足够的税款,而不得不从寺庙方面打主意。寺庙的靠山是将军和朝廷,当将军的影响力削弱之后,寺庙自然只能服从大内了。

09071139zzy:这个嘛,我本来想说看看这些事情发生的时间的,但是后来想我好想没说清楚。
东大寺和大内家的斗争从14世纪就开始了,至于大内家往战国大名或者说是盟主那已经要到16世纪初期了,中间有100年的时间差呢?
另外寺庙也是地方领主。也正是对东大寺土地的侵占才有了你说的在大内家控制下的“领主”即家臣。

说的浅显一点,一直以来,省政府掌握全省的税收(东大寺),但是有一天,拥有私有土地的省军区(大内家)想要扩张底盘和实力,把视线盯上了省政府。但是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道理上,你一个军队怎么能有收税权呢?但是军区就慢慢的磨,最后把省委都变成军人了,换壳也就成功了。

任尔东南西北风:从镰仓时代开始武家就掌握税收权了吧,寺庙只是享有免税权。而这个免税权是有将军和朝廷背书的。将军权威衰弱以后没人再给寺庙的免税权背书了。然后这个寺庙领地就落入在地领主的手里了。因为时代的原因,大内并没能把这些领地消化为自己的,而是分封给家臣,然后家臣变为在地领主。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长乐夜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