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你自认为穿得潮,却是被吐槽最严重的那个

每年回家总和父母有7天的蜜月期。怎么说呢?

在刚回家的7天里,可以尽情睡到吃午饭,不打扫卫生也没关系。但这种被捧在手心的蜜月期在3、4天后开始尴尬,一周以后就会消亡殆尽。小时候老在新闻联播里看到“流动人口”这个词,老爸给我举了个例子,就是饭店打工的,这就是流动人口。但没想到,现在自己就是这种流动人口。小时候觉得打工的一定是在饭店、酒店,现在发现大部分在都市上班的年轻人无非也都是打工的,只不过是个高级打工仔。


这种在大城市习得的穿衣打扮回乡后常常就会被父母抨击,这里还常有一条铁律,你越“潮”就会被喷得越惨,所以你穿几千块的Vetements卫衣真的有可能被父母认为是一件大码打折货。


在父母这辈人的概念中,衣服一定得是新的,是要那种揉搓时还有僵硬感的新。本格记得初中的时候跟风买了人生中第一条破洞牛仔裤,第二天起床发现已经被奶奶认真地打了一个补丁,并附赠了我300块的红包。


家里老人每次看到穿破洞牛仔裤的我,都会十分心疼地说:“裤子破了都没钱补,快回家吧,外面打工能挣到什么钱啊。”

相比之下更不受待见的是那双价值3000的小脏鞋。在尝试把小脏鞋洗干净失败之后,老妈直接告诉我把这鞋扔了,并勒令不准穿这么脏的鞋去看望家里老人。

你的3000元小脏鞋:


父母眼中你的鞋:



原因是:穿得邋里邋遢,哪里像个成年人?

对于漂泊的人来说,“衣锦还乡”这词比“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听起来都要感人。而在父母的眼中衣锦的定义必然是“成熟”。老家的人不会直接问你一年挣多少钱,人生理想实现了没,这一切从你的穿着中就能看出。

尽管冷得要穿羽绒服,回乡的刘强东坚持穿上小西装:


本格一位领导曾经也是个文青,搬家一箱书一只猫,平时帆布鞋走天下的那种。他悄悄提醒我说,回老家一定要穿皮鞋,要擦得亮一些,不然会被吐槽穿得像学生。

家乡的人不懂帆布鞋的文艺,父母不懂你一双乔丹里有多少情怀,也不知道椰子鞋有多么热销,反正橡胶底的就是运动鞋,运动鞋就是学生穿的,你一个工作了那么几年的人还穿运动鞋,怪不得三十多了还单身。


读书的时候以为白领就应该两手空空拿串车钥匙来上班,上班后才知道每天都得背着电脑跑,双肩背简直方便耐操好用。然而每次背双肩回家都会被老妈劈头盖脸说一顿,

“高中生吗?都几岁了,天大一个人还背双肩背跑来跑去。”


之前本格曾教过大家如何正确卷裤脚,关注本格男士,回复“卷裤脚”查看视频。但无论你卷得多好在父母眼中也还是刚插秧回来。

本格最爱穿的工装靴在父母口中一直被当做“高筒靴”,还说,“你怎么也穿女生穿的高筒靴,越来越不懂儿子你的审美。”


爸,左边这是工装靴,右边这才是高筒靴!

他们更加不懂的是,明明是个在大城市的白领为什么要把自己弄成这样,看起来一点不都不像个白领。

我们的父母有一套极其固化的审美系统,我们听到得最多的两句评语是“怎么穿的流里流气的”,要么就是“多大了,还穿得像个学生”。仔细分析了一下,父母们要的是一种既不幼稚又不太突出的极度主流的穿衣风格。

小时候的伙伴在老家无一例外都找了一份体制内的工作,30岁结婚生子。当你还在大谈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时候他们关心的是尿布奶粉和房价。有时候真的想回家,但想想,似乎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