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瞬间的愚蠢

因为有了大脑,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而有时也正因为大脑,我们也会变得很愚蠢。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大脑会让你犯的一些愚蠢错误。

把老板喊成了妈妈

看到老板了,你想问一个问题,于是大声叫了一下“妈妈”,老板惊讶地看着你,同事开始哈哈大笑,这时你一定面红耳赤,感觉十分尴尬。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犯这些低级的错误?

大脑有一个语言网络,这一语言网络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均有分布。概念、词汇和声音分别储存在大脑的语义、词法和语音网络中,当你说一个词语时,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大脑需要调动这三个网络,才输出为语言。这一过程中的任意一个失误,都会导致口误出现。

举个例子。你想说“培养”这一词语,你的大脑会激活你的语义网络。这一语义网络,就像你的个人专属字典,存储着成千上万的词汇。由于相似内容会储存在相近的神经网络中,为了提取出“培养”一词,与这一概念有关的词汇,如栽培、照料、培育等所在的神经节点也会被激活,这些神经结点会相互竞争,直到最终你选择了一个词语。

随后,语音网络需要激活所选词语的所有声音,如p声、e声等,同时还要避免形似声音的干扰。为了使这一词语在语法上正确,词汇网络也会启动并激活那些储存着词汇词性的神经节点。

这一过程繁琐而又复杂,在你精神高度紧张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时,你的大脑可能会激活错误的词语,或者你知道正确词汇,可是大脑激活了错误的发音,导致口误的出现。

研究者发现,口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每说1000个单词,我们就会犯一个或两个错误。考虑到说话的平均语速是每分钟150个词语,实际上,每隔7分钟就会出现一次语误。每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犯7~22个口误。

虽然说话时,出现口误可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愚蠢,可是科学家们却认为,一个容易出错的语言系统有利于新词汇的产生,这是语言灵活性的表现。

为啥会突然忘记密码?

打开电脑、双击QQ图标、登录QQ,这本是一气呵成的事情,但出了个小插曲,你突然忘记了密码。让事情更糟的是,越努力回忆,你回忆起来的密码就错得越离谱,最后你不得不通过申诉的方式来重新获得密码。这种情形还发生在当你用银行卡取款时,突然忘记了银行卡密码,或者在登录其他社交账号、网购账号时,忘记了登录密码。为什么你突然就忘掉了这些熟悉的数字呢?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大脑是如何记忆的。记忆通常储存在突触中,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接口的位置,电脉冲会从一个神经元经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当这两个神经元被同时激活时,会增强二者的联系;如果下次其中一个神经元被激活,关联的神经元也会被激活。例如,如果我们同时回忆一朵花的样子以及它的名字时,负责这两个概念的神经元会被激活和增强,当我们再次回忆花的图片时,花的名字更可能会同时想到。这就是我们如何长期记住事物,比如记住密码的。

而之所以突然忘记密码,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经常借助于账号的自动登录,没有使用密码,负责记忆账号、密码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减弱了。

另外一个因素是干扰。大脑习惯于将内容相近的信息储存在相连区域,这就会造成某种混淆。拿密码来说,你可能在登录其他账号时,又创建了新的密码,与你原始记忆中的密码相混淆,导致你记忆出现偏差。而当你非常想尽快记起正确密码,努力回忆时,你的压力也可能会影响到你,大量激素涌入到你的大脑,使得你越回忆越错。

好像听到了沙发在说话?

下班回家,把钥匙丢在茶几上,然后你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沙发发出了“吱呀”一声,突然,你好像听到了沙发似乎在说“好累”,这种体验想必会让你惊讶万分,沙发怎么会说话?你周围的人没有听到,但你确定自己是听到了。如果你没有这种体验,或许还会有过听到其他奇怪声音的体验,比如在一个空无一人的房间里,听到有人在叫你名字。

这些幻听体验不只是有精神疾病的人,或者吸毒的人才会有,美国杜伦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大约有5%到15%的普通人会在生活中听到某种奇怪的声音, 1%的人则经常会有这种体验。经历过幻听的人会心有余悸,一些人会拜佛求仙,但当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大脑搞的鬼,想必就不会慌张了。

我们知道,大脑每天要收到无数个信息炸弹,为了“节能”,它不会处理每一个信息,而是进行一番预测。

当处理听觉信息时,大脑也会这么做。当你听到一个声音时,初级听觉皮层会处理最基本的音速,如音调,更高的大脑区域会处理更复杂的信息,如旋律和意义。但大脑不会处理每一个声音细节,大脑会选取一些信息,并与经验和记忆相结合,来预测你听到了什么。

这个预测会传递给额叶,额叶会对这个预测进行一番评测。如果评测出这种预测是合理的,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个声音,如果不是,则信息会被送到更高的区域,这个区域会调整后续的预测。比如,如果我们听到的是“fpin”这个单词,但你的记忆里没有这个单词,就会调整为“spin”。

由于大脑会自发地“脑补”信息空白,并且爱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寻找出有意义的模式,所以,即使你听到哪怕一堆嘈杂无意义的声音,这些声音与你之前曾经听过的声音有点相似,或者你此刻所处的环境,让你能够回想起曾经的经历,你都会不自觉地补齐缺失的信息,感觉到似乎无生命的东西会说话。

拿沙发似乎在抱怨太累为例子,沙发的噪音,也许是噪音的音调或者节奏,与“好累”这个词语音相似,或者仅仅是你那时自己觉得很累,引起了大脑对于“好累”这一词语的回忆。不管是什么,额叶这个看门人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预测,使之进入到你的意识。

在哪儿都能看到的人脸

你有没有发现周围的人,很容易在随机的图案中,找到“人脸”。比如,1976年,美国宇航局的“维京1号”轨道飞行器从火星掠过时,曾抓拍了一张照片,当科学家们将之放到了网络上时,人们发现这张照片里有一张人脸。另一个著名例子是一个美国人在烘烤三明治时,发现其表面竟然出现了圣母玛利亚的头像,随后这块三明治以28000美元售出。这难道又是什么灵异现象?

实际上,这种将随机的图案看成人脸的现象,只是大脑的一个特殊偏好。研究发现,大脑对脸部的敏感度要大于其他形状。当我们看一个类似人脸的图案时,大脑额叶、额下回与梭状回面孔区一起被激活,这些区域发送信号到视觉皮层的面孔区域中,与人脸图片唤起的大脑活动效果一致。这时,哪怕是某个图案中只有一个微小的类似面部特征的线索,大脑也会自动将其“脑补”为一张人脸。

从进化上来说,大脑对人脸更加警觉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人脸是暴露在外、最容易辨识并且表情最丰富的器官,人们通过对他人脸部的观察而辨别亲疏远近,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由于我们太擅长检测人脸了,以至于现在只要稍微有点像脸的特征,比如类似眼睛的对称点,大脑都会迅速脑补成一张人脸。所以,下次发现胡萝卜长得像人,或者在奶酪里发现了女巫,可千万别再大惊小怪了。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杂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