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军和敌方都用一种坦克的仗怎么打?根本分不清敌友的中东战争!

▲黎巴嫩政府军第8旅的一个导弹发射小组从搭乘的 M113A1 上下来后,将 米兰 反坦克导弹部署在苏克·阿·加布地区满是弹坑的街道上,准备对一辆叙利亚 BMP-1 开火。米兰 反坦克导弹在1982年的战斗中首次大规模使用,对于参战各派别所使用的装甲较薄的车辆来说,这种反坦克导弹是一种致命的武器。(Yves Debay)

▲在黎巴嫩内战中,应用最广的反坦克武器是 RPG-7 火箭筒。1989年贝鲁特之战期间,在苏克·阿·加布地区,一名黎巴嫩政府军 RPG 射手正准备向一支叙利亚军车队中打头的 BTR-60 开火,这名射手身穿以色列防弹背心和美国提供的林地迷彩作战服。(Yves Debay)

▲第10旅的一辆M113A1 从巴卜达一处田野的草丛中驶出,进入阵地,准备迎击部署在贝鲁特周围的叙利亚突击队,车上安装了一座 .50口径重机枪塔。请注意所属旅的标识涂在了车身侧面。(Yves Debay)

▲这是一张基督教长枪党武装 M48A5 坦克炮塔顶部的近距离照片:车长和坦克手的防弹头盔是美国生产的,他们的 凯夫拉 防弹背心和军服是以色列生产的,这辆坦克是从黎巴嫩政府军手中缴获的。炮塔上的武器包括一挺 .50口径重机枪,两边还有两挺M-60 7.62mm轻机枪。(Yves Debay)

▲一辆长枪党武装的 M48A5 在荒漠山地搜寻敌踪。由于黎巴嫩政府军和长枪党武装在1989年的战斗中都使用了M48A5 ,因此如何避免在己方部队之间发生误伤是一种普遍的担忧。(Yves Debay)

▲一辆基督教长枪党武装的 T-54A 坦克,采用了美国林地迷彩作战服的伪装迷彩图案。这辆坦克萨达姆·侯赛因给的,他向黎巴嫩力量武装提供了大量武器和物资,目的是为了煽起冲突,以反对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敌人:叙利亚人。巴格达向东贝鲁特基督教控制区提供的武器还有重炮,如155mm炮,以及月亮-M(蛙-7)战术火箭。(Yves Debay)

▲伊拉克提供给黎巴嫩力量武装的 T-55 坦克的近距离照片,这辆坦克停在东贝鲁特的一条小巷中,当时正值各武装派别冲突的间歇。请注意在炮塔顶部安装的美制 .30口径和.50口径重机枪,以及在车长舱门上挂着的 AK-47 7.62mm突击步枪。(YvesDebay)

▲伊拉克提供给“黎巴嫩力量”武装的一辆 T-55 坦克的坦克手,贝鲁特,1989年9月。(YvesDebay)

▲在1989年9月的战斗中,伊拉克人提供给“黎巴嫩力量”武装的一辆 T-54A 坦克从靠近“绿线”边界的一处集结地驶出。(Yves Debay)

▲一具中国生产的107mm 12管火箭发射器装在一辆以色列努-努 指挥车上,指挥车涂上了当地特色的伪装迷彩,这辆车属于“黎巴嫩力量”武装。(Yves Debay)

▲这张有趣的照片充分地显示了在“黎巴嫩力量”武装中独特的武器大杂烩,一门苏制 ZU-23 双联装自动机炮装在了一辆前以色列国防军的努-努 指挥车上,车身上涂了粗糙的当地特色伪装迷彩。(Yves Debay)

▲在内战期间,叙利亚军队一直在黎巴嫩保持军事存在,他们与各个不同派别之间的结盟关系以扑朔迷离的频率变化着。照片中,在1991年,一些T-62 坦克在东贝鲁特活动。在黎巴嫩首都, T-62 一般很少见,叙利亚人倾向于依靠 T-55 。(Mohamed Assad)

▲1982年后,部署在与黎巴嫩交界的边境地区的以色列国防军。

在一次例行安全巡逻中,一队 M113 在岩石丛生、荒无人烟的与黎巴嫩交界的北部边境地区前进。1982年战争证明了M113 在面对 RPG-7 火箭弹时不堪一击,因此战后进行了大量努力以提高其防御能力。第一种重要的改进是改用由拉斐尔公司研发的新型被动装甲,如这张照片中所示。这种型号的装甲套件有时被称为托格装甲。(Jonathan Torgovnik/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

▲两辆升级了武器,并安装了 托格 装甲的以色列国防军 M113 装甲车部署在一个南黎巴嫩村庄的防御阵地上。请注意:40mm榴弹发射器取代了惯常的.50口径重机枪以增强火力。这张照片显示了 托格 装甲与车身之间有一定距离。(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

▲1985年3月,一队M113 在南黎巴嫩泥泞的道路上巡逻。在前装甲板上有一架拉伸梯、步兵帆布背包和简便油桶。车上的.50口径重机枪上装了一具探照灯。跟在后面的车是一辆军械部队的 M113 装甲抢修车,为M113 提供战地救援维修。(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

▲1988年5月4日,在以色列对南黎巴嫩真主党要塞的一次大规模突袭行动中,一辆安装了 托格 装甲和三挺 FN MAG 7.62mm轻机枪的以色列国防军伞兵M113 沿着通往麦顿的危险道路前进。一辆 百夫长肖特 在后面负责掩护,其105mm主炮已经准备好开火。(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

本文作者:bd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