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将更多的心理学元素融入其中,作为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群体中的一员,我自然是倍感欣慰。心理咨询在中国诞生以来,便一直饱受误解、偏见甚至是排斥。要么就想当然的将其等同于精神疾病的治疗,要么便肤浅偏激的认为是一种聊天方式或道理灌输。作为业内人士,我们更多的时候也只能是付之一笑罢了。但伴随着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不断庞大,科学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以及通过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多样化的呈现,想必大家也一定会逐渐地更加全面而客观的看待我的这份工作了。《催眠大师》这部电影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一个简单、宽泛的心理学或心理咨询的概念上,而是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众多技术方法之中的一个知名技术的运用及操作过程。
单从商业包装和宣传的角度而言,《催眠大师》无疑是做足了前戏,确确实实是做到了把不少的人“催眠”进了影院。当然,我也是被其“催眠”后走进影院的成员之一了。从影片的科学及专业性上,主创人员也的确是在对催眠有了足够了解的前提之下,设计的整个故事与情节的。在我这么一个将“催眠”作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心理咨询师看来,尽管影片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有些许夸张和艺术化,但其核心是完完全全符合催眠治疗原理和本质的。
谈到催眠术,简而言之,无非是人处于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某一件事情的工作中(譬如对催眠师的服从),从而忽略除此之外的任何外界干扰。所以,有人说:当我们被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一场球赛所吸引而忽视外在的任何人事物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处于催眠状态之中了,而催眠师便是小说、电影或球赛。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成功人士对催眠术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他们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催眠,让自己更加专注于当下所做的每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为自己的事业成功打下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可是,反观一下平凡的我们呢?有多少时候是一心一意、全然投入的去做好每一件事的呢?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烦心的事、揪心的情、伤心的痛、欢心的乐所干扰,大事畏难、小事应付、琐事不屑。只有当“催眠”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时,我们才能够全然专注的做好每一件事。就如同《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所写到的: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