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公历3月5日至6日之间。
惊蛰是物候类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明:“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蜇虫惊而出走矣。”意指春雷乍响,惊醒了冬眠在地下的昆虫。
实际上,惊醒冬眠动物的并不是春雷,而是天气转暖后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这时即使没有雷声,冬眠的动物也会感到暖春已到,适宜它们活动的季节来临了,于是纷纷醒来,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的雷鸣最引人注意,这时南方大部分地区已可闻春雷初鸣。不过,我国幅员辽阔,春雷初响的时间有着很大差异。按照一般的规律,华南大部四季皆有雷鸣,但华南西北部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渭水一带的初雷一般在惊蛰期间发生,上海今年的春雷就来的比惊蛰略早,出现在2月底。华北及其以北地区则要到四、五月份才有初雷,比如北京的初雷日一般多发生在4月下旬。
仓庚鸣啼桃始华
从立春算起,入春已有些日子了,春催万物,这是个生机勃发的美好节气。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诗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的就是惊蛰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景象。在这十几天里,蛰伏了一冬的桃花开始开花,并逐渐繁盛;黄鹂也感知到了春天的气息,发出了婉转悦耳的啼鸣;斑鸠、燕子等鸟类现身林间……
惊蛰时节,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回升,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长江以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地区已达10-15℃。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这时的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随着阳气生发,再加上春日暖阳,会让人迫不及待想换上轻便的春装,但此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所以气温上下波动较大,应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随时增减衣物,并适当加强身体锻炼,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避免被“倒春寒”侵袭。
一雷惊蛰始 耕种从此起
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里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自古,惊蛰是农业耕作重要时节,民间还有“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一说。
此时,大地初融,应及时耙地减少土壤水分损失,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返青,应该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压苗与浇返青水,并趁墒追施返青肥,促进冬小麦生长。由于前期降水等情况,目前大部地区墒情较好可晚浇或免浇返青水。
江南地区小麦开始拔节,油菜见花,由于江南前期阴雨天气较多,所以应注意保持田间沟渠畅通,减轻湿渍害影响。华南地区已经开始早稻播种,茶树剪枝追肥了,此时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春播顺利开展,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
“春雷惊百虫”,除了耕作,此时广大农户还需注意病虫害问题。温暖的气候条件不单惊醒益虫,一些害虫如棉铃虫、麦蚜、吸浆虫等会蠕动出穴,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危及农作物。农户们应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工作。
春光不重临 多获由力耘
农耕社会时,大多数人以农业为主业,耕地、捉虫、除草……这样的活计按照时节、天气规律重复着,年复一年,因为如果不及时耕作,耽误的可能是农户一年里原本该有的丰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逐渐衍生和发展出了许多的职业,其中很多职业渐渐远离土地,很多人工作生活的安排也不分节气或四季了。但是,无论身在哪个行业、从事着什么工作,每个人都为着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着、耕耘着,正如同我们的祖辈在泥土中努力劳作,以求生活富足,年年有余。
为了更多的收获,让我们把今天看做乙未羊年的“耕种”起点。告别过年时的慵懒,象蛰伏冬眠的动物一般,伴着阵阵春雷,抖擞精神。从今天起,着手实现2016年的每项计划,带着美好的希望,开始一年的“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