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德:院士也曾是个“熊孩子”

落选中科院院士

1992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称为学部委员)增选评议会在北京紧张进行,作为前一年当选的新院士,“歼8之父”顾诵芬(注[1])也出现在了会议上。

会议开始没多久,主持人说道:“下面请顾诵芬同志给大家介绍一下候选人管德的情况。”管德与顾诵芬是老相识,他们曾经共事三十余年,一起参与设计了“歼教1”、“歼8”等多个著名机型。听到管德的名字,顾诵芬十分疑惑:“奇怪,老管也入选了?怎么他从来没跟我提过这事儿!”

2008年,顾诵芬(右)与管德(左)在沈飞观看飞行表演时愉快交谈(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顾诵芬将信将疑地翻开候选人名单,果然看到了管德的名字。管德当时担任中国民航局副局长,推荐材料由民航局报送,顾诵芬粗略浏览后便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材料主要讲了管德在民航局领导工作上的成果,而对他的科技贡献却鲜少提及。于是,顾诵芬决定着重向参与评议的院士们介绍管德的学术成就:“管德同志自五十年代起就一直从事飞机气动弹性方面的工作,他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管德(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然而,没等顾诵芬说完就有人问道:“既然他在学术上成就如此之高,为什么要去民航局当官呢?”顾诵芬被问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当时不少人在学术上稍有成就后就放弃科研跑去当官,院士们对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现象很是厌恶,因此在后来的评选中,管德毫无意外地落选了。

顾诵芬作为管德的故交,深知他的为人,虽说有些人会为评院士而到处拉关系,但管德向来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对于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一事,他表现得极其低调,身边很多人都不知情。其实,管德从没觉得自己是“官”,而只是一名技术专家。在担任民航局副局长期间,他从未间断过科研,即使工作再忙,也坚持每周给研究生上课,几年间,他还出版了多本飞机设计方面的专著。有趣的是,他还多次和主管航空工作的领导发生过“争执”。

1990年,管德(中)陪同习仲勋(右)等参观民航展览(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有一次,我国从苏联引进了一架“米格23”飞机,王震副总理在视察后提出要尽快仿制。一旁的管德听罢立刻表示反对,说:“仿制‘米格23’至少需要四五年时间,我们的‘歼8’完全能够打过‘米格23’,没有必要仿制。”他所说的“歼8”是我国自1964年开始研制的一种双发战机,曾是我军主力机型之一,为保卫祖国的蓝天立下汗马功劳,其气动弹性设计计算和试验正是管德主持完成的。听到反对的声音,王震登时有些恼火,但实事求是的管德毫不畏惧,也提高了嗓门,与王震“争吵”起来。后来,“米格23”果真没有仿制。

1983年,管德(左一)陪同彭真(右一)等视察沈阳国营112厂(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对于落选中科院院士,管德十分坦然,他曾说:“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我不敢谈什么科学理论成就,我的目标是尽力把工程实际中的飞机设计工作做好。”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这一次,管德在飞机设计领域的贡献得到了广泛承认,全票当选为第一批院士。

1999年,管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静动力实验室(资料图)

从“熊孩子”到大学霸

提到院士,人们一般都认为他们从小就自带学霸气质,不但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然而,少年时代的管德却是个十足的“熊孩子”。

1932年,管德出生于北京,抗战期间,他不得不在家里完成小学和初中的学习。1945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管德也得以走出家门,进入一所正规的高中读书。不过,由于从未在正规学校念过书,他很不习惯学校里循规蹈矩的枯燥生活,于是每天都和一群调皮捣蛋的同学玩耍。

高中时期的管德(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当时的中学开设有立体几何的课程,但大学入学考试并不考,因此很多学生都懒得学,管德也是其中之一。每次教授立体几何的老师点完名后,他就马上与几位同学翻过窗户跑到阳台上。他们还索性搬来椅子,惬意地晒着太阳聊着天,完全不理睬正在上课的老师,着实令老师头大。

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常常具备一项特殊的“技能”——作弊,可管德无论如何也学不会打小抄,因此高一时他的成绩总是乙等(当时考试成绩分为甲、乙、丙三等)。拿着烂成绩回家,得到的自然是父亲的一顿数落。管德开始慢慢领悟到,与其惴惴不安地琢磨作弊,倒不如踏踏实实地用功读书。于是,从高二开始,他便“浪子回头”,终日废寝忘食地努力学习。

聪明的管德很快就成为一位学霸,一直是全班第一名,与此同时,他还萌生了新的爱好——航空。他常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和书店阅读航空类书籍,几年下来,几乎搜集了当时世界上所有飞机的图片。1949年,管德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进入清华大学航空系。

1952年,管德(后排右一)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合影(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小专业,大作用

1952年底,由于建设新中国急需大量人才,还在读大三的管德就面临提前毕业的问题。管德和同学都希望被分配到哈尔滨研制喷气式飞机,可出人意料的是,他因字写得漂亮被分到了刚成立的航空工业局做文职工作。

1952年9月,刚参加工作时的管德(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三年后,好消息终于传来:徐舜寿(注[2])在沈阳国营112厂(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领导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管德闻知此事后异常兴奋,每天都到领导那里“闹腾”要求换工作,不久他就如愿以偿地到了沈阳。

当时设计室正在自行设计我国第一架飞机“歼教1”,管德初到设计室,徐舜寿担心长期做文职工作的他无法胜任技术工作,因此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是计算“歼教1”的理论外形。这项任务虽然技术难度不高,但计算量十分惊人,在那个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年代,一切计算都要通过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完成。管德带领几位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同事日复一日地计算,一算就是一整天。一个月后,管德圆满完成了任务,徐舜寿这才确定管德的确能够坐下来专心搞技术,于是交给了他一个很少有人接触的新课题——研究飞机气动弹性。

中国飞机设计一代宗师徐舜寿(图片来源:搜狐网)

“歼教1”(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什么是飞机气动弹性呢?

我们知道,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产生空气动力,空气动力会使机翼等结构产生弹性变形,而弹性变形又会反过来引起空气动力的改变,这种空气动力和结构变形交互作用的现象就称为气动弹性。时至今日,气动弹性依旧是飞机设计中非常小众的专业领域,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并不多,但气动弹性在飞机设计中的关键作用却不容小觑,它严重影响飞机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尤其对于高速飞行的飞机而言,其最大速度往往并非由发动机的推力限制,而是由飞机的气动弹性特性决定。

管德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搜集的气动弹性专业文献资料手抄本(图片来源:科学网)

管德是新中国研究飞机气动弹性的第一人,“歼教1”的气动弹性设计就是由他负责完成的。此后,气动弹性研究成了管德奋斗一生的事业,他不是在风洞做实验,就是在计算机旁做分析计算。在后来的“歼8”飞机设计中,他提出了系统的超声速歼击机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大大减轻了飞机重量,提升了飞行性能,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我国飞机气动弹性专业奠基者的地位。不过,由于气动弹性毕竟只是飞机设计中很小的一部分,管德一直是一位幕后英雄,他的名字鲜为人知,可他始终甘当配角,对此从不计较。

1984年6月,管德在“歼8Ⅱ”放飞评审会上(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帅气的“歼8”(图片来源:环球网军事)

2018年1月9日,管德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飞机设计事业。他对我国飞机气动弹性专业的杰出贡献必将为世人铭记,他勤于钻研、淡泊名利、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砥砺前行!

管德题词(资料图)

人物小档案:

管德(1932.7.12 – 2018.1.9),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飞机气动弹性力学专家,曾任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总工程师、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他长期在飞机设计、制造与应用部门工作,专注从事飞机设计中的气动弹性研究工作,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套用于超音速飞机的气动弹性分析方法,是“歼8”飞机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名言:

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我不敢谈什么科学理论成就,我的目标是尽力把工程实际中的飞机设计工作做好。

注释:

[1] 顾诵芬: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曾承担“歼教1”、“歼教6”等型号的气动设计工作,是我国研制“歼8”飞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被誉为“歼8之父”。

[2] 徐舜寿: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一代宗师,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领导设计和制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开创了喷气时代中国人独立自行设计飞机的历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航空人才,如管德、顾诵芬、屠基达、程不时等等。

参考文献:

[1] 师元光,等. 管德传[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

[2] 卢嘉锡. 中国当代科技精华 技术科学卷(下册)[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3] 管德. 气动弹性研究的新进展[J]. 航空学报,1984,5(2):112-117.

[4] 七丁. 管德:著名飞机气动弹性力学专家[J]. 航空制造技术,2006(8):34-35.

[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 航空卷 2[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6]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 专家篇[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