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竟是因为贪污腐败而落败吗?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因发生地点为八里桥(东距通州八华里)而得名。在此次战斗当中,虽然清军士兵表现英勇,然落后而惨败。

伤亡记录

2人死亡(一人为英军,一人为印度兵),29人受伤(11名英军,18名印度兵)。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相关记载:《拿破仑三世和他权力的顶峰》记载:第272-278页是关于八里桥战役的,第276页提到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同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一堆弓,箭和箭囊,上千把火绳枪,很多旗帜,里面有僧格林沁的皇家大旗,落入了胜利者的手中。”


背景

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队七千、步兵万余名,从天津撤防退至通州、八里桥一带,准备与英法联军进行野战。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城。8月31日,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到达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侵略者谈判乞和。9月7日,当谈判破裂后,联军决计进犯北京。9月19日,英法联军对八里桥一带开始全面军事侦察,通过入华多年的传教士为辅助。英法联军通过侦察发现北京到通州运河沿岸部署大量清军,运河上有一座17世纪石料单孔桥,即为八里桥,距京师8公里。

僧格林沁在通州一带的军事部署是,由他统率马、步兵17000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通州至京师广渠门的大道。又命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蒙古马队4000人防守八里桥;另有1000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防守马驹桥东南之采育,以防敌军从马头西进,绕道进犯京师;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4000人防守通州。副都统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守齐化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作为声援僧格林沁和护卫京师的后备部队。僧格林沁统率清军共计达30000人,其中蒙古马队共近10000人。1860年9月18日,英、法联军先头部队自天津北犯,是日中午,自河西逼近张家湾附近,并向张家湾的清军驻地发炮攻击。僧格林沁所部守军早已严阵以待,向敌阵勇猛冲锋。英、法联军为抵御彪悍的蒙古马队,以数百支康格列夫火箭齐射悍不畏死的蒙古勇士,蒙古骑兵马匹惊骇回奔,冲动后面的步队,导致阵势混乱,纷纷后退。在清军失利的形势下,僧格林沁立即率部退入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随后,英法联军一举占领了张家湾和通州城。

武器对比

除了弓箭以外,清军的火枪在性能上也乏善可陈,清军装备的火枪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鸟枪和抬枪,这两种枪全部都是前装弹式的滑膛枪。就拿鸟枪来说,使用它的时候要填装火药,再装上6到10颗弹丸,然后用火绳点燃纸信发射。这使得这种火枪使用起来极其不便,因为没有膛线,所以射程近准度差,纸信又怕受潮,一下雨就抓瞎了,风大的时候填枪药又容易被吹散,总之是一种难堪大用的武器。但是在这忍不住多补充一句,鸟枪本身的设计就已经很糟糕了,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有的地方驻扎的清兵所使用的鸟枪竟然还是康熙年间和俄国交战时生产的,即使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清军来说,那都是近200年前的事了......这就好像201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着嘉庆年间的火枪一样的不可理喻。


反观联军的步枪,在性能上就优越很多了,英国士兵装备的是恩菲尔德式线膛步枪,相对于清军所使用的30公斤重的抬枪,恩菲尔德步枪的全重仅仅为4.3公斤,但是其1米4的枪身和膛线却使得其最大射程达到了1140米,这比有的清军火炮的射程都远了。

除此之外,法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也装备了一种性能优异的步枪,即一种发射米涅弹的步枪——米涅步枪。在19世纪早期,枪支的形制从枪管来说,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没有膛线的滑膛枪,而第二种是有膛线的线膛枪,这两种枪各有优劣,就拿滑膛枪来说,那时候子弹都是前装弹式的,就是需要先从枪口倒入火药,再塞进子弹,然后发射,滑膛枪因为枪管里没有膛线,所以这个过程比较顺滑,装弹时不会遇到阻力,因此射速也就相对较快,但是由于枪管里没有膛线,所以打出去的子弹不会旋转,完全没准头,射程也较近。而线膛枪,虽然可以通过膛线让子弹旋转,打得又远又准,但是膛线本身也会给在前装子弹时带来麻烦,因此射速和滑膛枪比慢了许多。当时很多欧洲军队都在这两种枪之间纠结不已,直到米涅弹成功研制出来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


腐败

当时清军体制内政治腐败,兵饷从上到下被各级官员层层盘剥,1858年的时候,福建地区的官兵每个月拿兵饷仅仅3钱有零,连一个人吃饭都不够,所以很多士兵只能出去自己打工为生。京师巡捕五营从名额上看有一万人左右,而在营里实际当差的不过三四千人,有的人只不过挂个名字而已,一整年在营里都见不到人,全出去打工挣钱了。就这种整日在外边打零工糊口的士兵还谈什么训练呢?

曾国藩曾经说过更加夸张的军队腐败情况,说有的地方,士兵竟然和强盗勾结起来,吸食鸦片,聚开赌场,没有任务的时候游手好闲,有任务的时候就找几个无赖替他们顶事。真有作战任务了,“贼至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邀功”,就是说这帮所谓的清军士兵,远远看见贼来了,撒腿就跑,等贼走了,当兵的又去杀老百姓回去找长官要求记功。清军士兵在处理治安案件的时候都是这么一副鬼样子,在面对久经战火洗礼,同时装备了先进武器装备的英法联军时被打出300:1的战损比也就不奇怪了。

清军一线士兵的平均战斗素质就已然一塌糊涂,清朝上层官员的荒诞思维更是只能用无语来形容,时任詹事府詹事的殷兆镛曾经提出过一个棉被战术来对付联军,这位大臣说,等遇到夷匪时,棉被军要站在前边,前边蹲一排,后边站一排,把全军遮挡住,稍微留点空隙可以用于瞭望开火,“任敌人多方冲突,我军屹立不动”,等敌人稍微有所松懈,棉被军就举着被子逼上去,这样英法联军的武器就施展不开了......

由此可见,清军从装备到人员,从决策层到前线士兵,全都处于一种不可理喻浑浑噩噩的状态,这使得清军在面对英法联军时,甚至都没有周旋招架的余地,以至于在交战中一触即溃,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