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欧洲大陆初期一只优秀空军,德国伞兵在战争爆发后的表现可以说是荣誉满归。从1940年的伞降挪威,奇袭比利时的艾本艾马尔要塞,再到1941年的希腊战役,飞夺克林斯地峡以及克里特岛。只要德国空军出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德军伞兵的身影。然而自从在克里特岛的水星(Merkur)行动中付出惨痛损失后,德国伞兵作为一只活跃在天空中的机动力量的时光已经不复存在。他们更多的是作为“精锐步兵”,投入到更为凶险的战场之上,直到战争结束。
▲头戴M38/40型钢盔,手持MP40冲锋枪的德军伞兵一直是它最经典的形象
然而大家都知道。二战时期德国的航空运输能力并没有美英等国强大。相对来说,美国在二战中可以做到使用C-47牵引重型滑翔机运输M-22“蝉”,M1型57mm火炮。英军也可以运载包括“小领主”轻型坦克或者17磅反坦克炮作为伞兵的强力支援。那么德军伞兵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机降火炮吗?
答案是有的。事实上德军早在1938年开始就已经委托当时的莱茵金属公司为伞兵们研究制造一款轻型的,可以由Ju52/3m运输机挂载或者空降的轻型火炮。而这也是LG40型无后座力炮的雏形。
LG40型无后座力炮也分为两种口径。一种是最先研制出来的75毫米口径的版本,重量仅145公斤。可发射75毫米的高爆弹以及改进自M1916型高射炮的75毫米穿甲弹。但是这款“轻便,小巧”的伞兵无后坐力炮其实也存在着两个大问题:首先,在发射时炮膛燃烧的气体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并且火炮残渣较多,极其容易导致炮管寿命严重下,降并影响精确度。还有一点就是在发射了大约300发炮弹后,火炮自身就会出现剧烈的晃动。这一点主要是由燃烧气体对于炮管与膛线内部的侵蚀所导致的。而德军伞兵们可以通过焊接叶片内相反的膛线来抵消炮管的晃动。虽说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是LG40型火炮对于德军伞兵来说还是非常强力及时的支援。而LG40型火炮的首战就是在克里特岛中。当时是划归在7航空师下属的第2伞降炮兵营的序列中参与作战。在此后,LG40型火炮就零散的分布于德国空军中各个伞兵师,以及武装党卫军的伞兵营之中,直至使用到战争结束。
▲现陈列于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内的LG40型75毫米无后座力炮
▲一名美军士官正在查看缴获的75毫米无后座力炮
▲克里特战役中,隶属于第2伞降炮兵营的LG40无后座力炮小组
德军山地部队也对这款无后坐力炮情有独钟。有文献记载在1942年中后期的高加索战役中,第1山地师也有使用过它。
相对于75毫米口径的LG40,大口径的LG40/105则更为少见。在经历了1941年的克里特血战后,德军伞兵内部对威力不足的75无后座力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强烈。这也是促使当时的克虏伯公司进行下一步生产的动力。在改良了德制的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弹后,LG40/105横空出世。相比前者,105版本的LG40增重至了388公斤。总长度只有1米9.有效的射击距离为7950米。而老版的75毫米无后座力炮的射程只有6000米!可以说有效的加强了德军伞兵中连,排级别的火力支援密度。只可惜的是,这两款无后座力炮的总产量总共不到600门。无非是昙花一现,对于战局根本没有针对性的影响。而如此的后人也只能通过照片和曾经的影像去体会这些当年服役于德军伞兵中的“珍稀动物”了
▲卡西诺战役中一个使用105毫米版本的LG40火炮向盟军目标开火的德军伞降炮兵小组
▲LG40型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彩绘与实物图。可见为了避免炮手被流弹所伤还专门安装了火炮防盾
反观盟军方面,虽然对于空降兵技术起步较晚,但是盟国在航空器上的发展要远比停留在“战术支援”思想的德国空军好的多。美英军的空降兵在二战中还有专门为士兵所设计的“腿袋”。这样,空降兵们就不用落地后只拿着一只小手枪去拼命的寻找补给箱了。而德国伞兵直到二战后期也都是停留在前者的观点之上。失败者终归是失败,永远是进步者的科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