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早中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青铜铸造技术的时候,使用的箭镞主要以骨质和石质为主,早期的原始箭镞外形为三角形,后来则演变为梭形,再后来则在箭镞的后部演化出了较细的铤。
▲原始石箭镞
这种演化的最终目的是让箭镞和箭杆能够结合得更为牢固,铤增大了箭镞和箭杆的接触面,外形也更适合与箭杆结合。从商代开始,直到清朝灭亡,中国军队常用的箭镞都是各种有铤镞。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现存最早的青铜箭镞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造型有多种:一种外观为带有尖锋的圆头扁铲状,后部有尖细的铤;一种前锋锐利、中间起脊、两翼扁平后展成倒刺,后部有细长的圆铤;还有一种三角形无铤的。
▲战国箭镞
这些造型大体上继承了骨镞或石镞的形制,其中第二种箭镞便是先秦时期中国军队最常用的箭镞之一——双翼有铤青铜镞,在中国,这种镞型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
商代时期,双翼有铤镞是军队的主流箭镞,不少墓葬中都陪葬有成捆的双翼有铤镞。根据外形,商代的有铤双翼镞可以分为外形短宽和狭长两种,后者占据多数,双翼较窄。
▲山西博物院商代铜箭镞
商代有铤双翼镞的铤通常为圆柱状,北方地区出土的实物则有不少为扁铤,部分箭镞的扁铤上还有钉孔,这种形制带有明显的欧亚草原文化色彩。
从二里头时期到商代晚期,双翼有铤镞的发展趋势包括如下几点:双翼由短变长;倒刺由短而内收到长而外展;两刃由弧形变为直线;本与关的间距变小。此外,早期的商代有铤双翼镞的脊的截面多为菱形,脊多透出本,商代晚期的有铤双翼镞,其脊的截面多为椭圆形,并出现了大量脊不透出本的例子。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双翼铜箭镞
和二里头时期的同类型实物相比,商代的双翼有铤镞的形制更为成熟,具体表现在两翼的夹角更大,倒刺更尖,部分箭镞带有血槽。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铸造技术的进步,毕竟制造血槽和倒刺都属于较为精细的工艺;二是宽大的锋刃可以给人体造成更大的杀伤。
▲安阳博物馆商代青铜镞
西周时期,主流箭镞仍然是各种有铤双翼镞,但造型和商代时期的已经有明显区别。商代常见的三角形有铤双翼镞已经不再流行,仅有少量存在。西周时期,主流有铤双翼箭镞的双翼为后锋平直的条形,没有倒刺,脊均不透出本。部分箭镞的双翼比较长,为了避免折断,翼和本之间还铸有连接条。西周晚期的双翼有铤镞的双翼内敛收缩,箭镞造型呈流线型。
▲故宫西周青铜箭镞
在东周时期,三角翼双翼有铤镞最终被淘汰了,春秋中期的墓葬中便不见出土。东周时期的双翼有铤镞继承了西周时期条形翼镞的形制,但两翼变得更加窄痩,在整个东周时期,这种窄痩的双翼有铤镞都是常用的箭镞。和商代流行的三角翼双翼有铤镞和西周时期的双翼有铤镞相比,东周时期的双翼有铤镞穿透力更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