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陈长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最近,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景观温室内一株龙舌兰开花了,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赏。龙舌兰的花被誉为世界上“最稀罕的花”,它在原产地一般一生只能开一次花,能看到它开花实属罕见。
图:武汉植物园景观温室的龙舌兰
“世纪植物”龙舌兰
龙舌兰,龙舌兰科龙舌兰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干旱沙漠,有些种类在原产地要十年或几十年才能开花,巨大的花序高可达7至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花序,花后植株即枯死,所以龙舌兰被称为“世纪植物”,龙舌兰的花也被誉为世界上“最稀罕的花”。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种植有皇冠龙舌兰、金边龙舌兰、龙舌兰等多个品种的龙舌兰,这次开花的品种就叫龙舌兰。这株龙舌兰生长在景观温室的多肉多浆室内,一个多月前,这株龙舌兰的花序开始从叶丛中抽出,迅速增长至3.5米高。现在花轴两边已经长出了40个侧枝,结出100多个花簇。花簇整体为黄绿色,部分花簇顶端已生出了浅黄色的小花。龙舌兰一个花簇上开出了几十到上百个浅黄色的小花,看起来非常清新。目前这株龙舌兰还在不断生长新的花簇,花期还在持续中。
经过多年的积攒养分,龙舌兰会在开花时让花序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不过开花的过程会消耗龙舌兰太多能量,以至于它无法维系生命,花谢后株芽慢慢成熟,植株则逐渐枯死。因此,能够看到龙舌兰美丽绽放的情景实属幸运。不过,龙舌兰的珠芽成熟后会自然落地,在适宜的条件下长成新株,为龙舌兰完成繁衍的任务。
图:龙舌兰的花(图片来源于网络)
龙舌兰、金边龙舌兰、剑麻……别傻傻分不清
看完武汉植物园内的龙舌兰,和它同为一属的其他植物都有哪些呢?既然同为一属,你能分得清吗?
整体上来看,龙舌兰属植物因其叶片坚挺,四季常青,在我国南方的园林布置中较为常见,华南及西南各省区常引种栽培,在云南已逸生多年,在红河、怒江、金沙江等的干热河谷地区以至昆明也都能正常开花结实。其中,最常见的有龙舌兰属的龙舌兰、金边龙舌兰,还有剑麻。
金边龙舌兰叶片边缘有黄色的金边,叶片也较薄。在四川西昌、攀枝花一带栽培了不少金边龙舌兰,能够隔2到3年开一次花。此地的光热、干旱条件适合它的生长,跟原生环境比,土壤的营养更丰富,良好的环境让它的植物特性有所改变,也让它出现多次开花的情况。
图:金边龙舌兰(图片来源于网络)
剑麻与龙舌兰同属于龙舌兰科龙舌兰属植物,外形很相似,剑麻常用于园林绿化,所以有些人容易将剑麻认作龙舌兰。从外形上讲,剑麻有一个比较长的木质地上茎,比龙舌兰的要长很多,这是两者之间比较大的区别。另外,剑麻经常开花,龙舌兰则很少开花。
图:街头上的剑麻(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种叫丝兰的植物,外形也与龙舌兰非常相似,不过它与上面提到的并不同为一属。
丝兰,龙舌兰科丝兰属的植物。丝兰的叶片也是剑形,柔软而先端下垂,因为叶片边缘有多条白丝而得名,这是它与龙舌兰的一大区别。另外,丝兰常与夏秋间开花,且开花在晚间,有香味。而龙舌兰很少开花,花朵无明显香味。此外,丝兰与龙舌兰的花朵形态也差异较大。
丝兰(图片来源于网络)
终其一生,只为一次绽放!这些植物一生只开一次花
其实,除了上面介绍的龙舌兰,也有部分多年生植物一生只开一次花,结实后就会死亡,它们被称为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在自然界,还有不少植物寿命虽长,却是终其一生,只为一次绽放。
*世界最大的花——大王花
它是一种奇特的寄生性植物,产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等热带雨林中,是世界上最大的花朵,最大直径可达1.4米,因此有“世界花王”的美誉。由于花朵散发腐臭气味,因此它也被称为腐尸花。大王花一生只开一朵花,从长出花苞到开花大约需要9个月时间,然而花期却仅一周,甚至短至3、4天。这种花的中间有个洞,能够承起6或7夸脱的水。不过,神奇的是,大王花既没有叶子也没有茎,它寄生在葡萄科爬岩藤属植物的根或茎的下部。
图:腐尸花(图片来源于网络)
*响声树
在斯里兰卡的佩拉德尼亚植物园内,生长着一种响声树,它因开花时发出沙沙的响声而得名。这种树的寿命为50年左右,一生也是只开一次花,只结一次果。响声树的花瓣呈金黄色,美丽迷人。在当地,能够看到响声树开花的人,就是有福的象征。
响声树(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多数竹子也是多年生一次开花的植物,只有少部分的竹子是可以多次开花的。中国古籍《山海经》记载:“竹生花,其年便枯。”,说的就是竹子开花之后,第二年就会迎来枯死。对于一次开花的竹子来说,在开完花后,竹叶变为枯黄色,部分或全部脱落,竹秆褪色变黄,然后就会死亡。
民间有竹子开花寓意不详的说法,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竹子的开花、结实和死亡, 是植物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不足为奇。
图:竹子开花(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尽管这些开花植物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时也多是昙花一现,然而他们拼劲全力努力美丽绽放的态度值得人们称赞。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