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还没有文献表明,响箭,也就是鸣镝,是何时出现并开始使用的,似乎司马迁在公元前109年至91年之间所写的《史记》中曾有相关记录。文章指出,这种箭头归功于匈奴这个起源本身就有些神秘的人。如我们所知,东北里的各个民族,如契丹和女真人,各种各样的哨箭对他们来说是利器,而且他们也精通于钻研其独创性和复杂性,从而能更广泛地应用于狩猎、仪式或比武运动中。响箭发展的繁盛时期是十八世纪的清朝,猎狩作为满族人的文化,使其集聚了顶尖的皇家工匠对各种武器进行完善创新。
响箭分为两种:一种是哨子在箭头后面,另一种是箭本身就是哨子。虽然都有哨声,但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从研究清朝的官方文献,如1766年出版的有关礼仪和军事装备的“皇朝礼器图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种被称为哨箭(whistling arrow)的口哨部分叫骹(qiāo),它并非是单纯的哨子形状,反而往往是球状;第二种是骲箭(whistle arrow),上面的哨被称为骲(bào)。
哨箭
所有哨箭的骹发出的声音都是口哨声,材质通常由骨头,牛角或木头制成,形状和大小也各有不同,大多数哨箭都用于狩猎,以在释放和冲击之间,使动物受到惊吓,对于哪种动物使用哪种箭头,法规通常规定的也非常具体,因为某些动物对不同声音的反应也不同。
▲用于捕鹿的箭
骲箭
早期骲箭结构中空的骨舱,后来演变成其他材料,如木头,金属,甚至干葫芦,但模具都是哨子形状。骲箭通常用于狩猎,运动,仪式和信号发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顾之,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