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暴力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WHO对48个国家资料的统计,各种形式校园暴力的发生率高达60%,校园暴力是15~44岁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
和人类许多行为不同的是,校园暴力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还是乡村,并不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反而呈明显的普遍化,严重化趋势。校园暴力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肆虐中国,校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和接受教育的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学校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校园暴力的发生。近年来,各地校园不断出现了一些暴力事件,使人触目惊心。
如何给学生群体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或避免校园暴力带来的巨大影响,正成为、也必须要成为当前教育学界、心理学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为此,研究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校园暴力发生环境的深入探索,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等相关部门对暴力的定义是指:故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己,对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者伤害导致他人或极有可能导致他人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自身权益遭受剥夺的行为。
校园暴力则是以校园为背景,主要指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及学校周边区域,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学生区间,发生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社会外来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从薛玲,庞淑兰,关维俊等人的研究中得知校园暴力类型主要包括:①身体暴力:推、打、撞、踢、摔以及使用武器及其它工具导致人身疼痛、伤害、损伤的,具有攻击的性行为。②言语/心理暴力:嘲笑、讥讽、恐吓、威胁、侮辱、谩骂、讽刺、挖苦、诽谤、传播谣言、恶意中伤,起歧视性外号等言语行为。③财产暴力:抢夺他人财物,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④性暴力:包括以各种形式的性骚扰和性侵犯。本次研究综述只讨论有关学生方面的暴力行为,不包括教工人员及社会人员的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