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专家:陈俊亮,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上期我们了解了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栾恩杰院士的航天之路,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另一位科学家——陈俊亮院士。陈院士是通信与电子系统领域的专家,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人生路了解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应该拥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哦。
留学回国,参与建造卫星
1955年,大学毕业的陈俊亮进入新成立的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任教。很快,他得到赴苏联留学的机会,启程前往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学习深造。在苏联的日子里,他接受了系统的通信电子基础理论训练,这成为他在电信领域大显身手的基础。
1967年年初,陈俊亮所在的研究室接到了任务,他们将参与制造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数据通信设备。陈俊亮与同事们的任务,是研制无线数据传输系统,降低无线电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
陈俊亮千方百计找到方法,制订出东方红一号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纠错编码的总体方案,他随即带领研究小组开始了科研攻关。经过对方案中纠错、检错、重发反馈、同步方案等进行反复的论证和演练,研究小组终于成功解决了方案在实际使用中的全部难题。1969年,陈俊亮带头研制的数据通信的纠错编码设备在验收中一次性通过,随即成为东方红一号的组件。1970年4月24日,这颗著名的人造卫星顺利升空,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本国制造的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
研究程控,升级电话网络
1978年,陈俊亮被国家派往美国加州大学学习。美国开放的研究环境,让他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1981年,结束深造的他回到了祖国,在美国从事科研的经历,令他深感中国在通信技术和设备上的落后。
早在1960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就发明了程控数字交换机,这项技术很快就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推广。而1980年的中国,却还没有能力生产自己的程控数字交换机,仅有的几台,都是用大量外汇从国外购买的。中国通信市场的空白,吸引了大量外国交换机厂商前来“淘金”。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的邮电部门决定自行研制程控电话交换机,研制工作由邮电部上海第一研究所负责,陈俊亮领导的课题小组参与共同合作完成。接到任务时,陈俊亮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面:首先,这是中国第一次将一门综合性的高科技列为攻关项目,许多方面还需要研究探索;第二,上级要求在不影响日常通信业务的前提下研制新型交换机,要求兼容并且其主要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当时国外先进水平;第三,科研资金非常有限。尽管如此,名为DS-2000的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仍然成功问世。
着眼未来,让网络更“智能”
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机之后,陈俊亮将目光投向了以交换机为基础的增值服务,也就是“智能网”。经过调研,陈俊亮在1993年以创建中国的智能网为方向,向“863计划”申请了课题并得到通过。3年以后,智能网项目以出色的质量通过了验收。
智能网的开发成功只是开始,陈俊亮也一直在思考,怎么将新技术投入商业运营中去,使产学研相结合,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在20世纪末,大多数人抱有“外国货比中国货好”的观点,许多电信局都不愿意使用陈俊亮开发的智能网。在这种情况下,邮电部组织北京邮电学院和上海市电信局合作,在上海市建立了智能网的示范点。
很快,新的问题就来了,由于上海市电信局使用的是产自中国台湾省的交换机,与智能网的兼容性存在问题,需要制造厂商派出工程师进行调试,很浪费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刻,邮电部决定改用中国大陆生产的交换机,使智能网终于在1998年投入运营。
陈俊亮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辛勤耕耘的教师,他一直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先后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电信人才。如今,头发已经花白的他依然充满激情地投身于工作之中,发挥着自己身上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