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广东没有学术,广东的朴学可证伪

清代学术由于顾亭林、黄宗羲几位国学大师惩明代理学空談流弊,以经世致为号召,提倡了实学;加之统治者实行高压和笼络政策的结果,故逐渐走上了训诂、名物、考据,也就是所谓汉学和朴学。

考据学是一种治学的方法,又称为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一个地方的朴学氛围影响着该地区的学术氛围。

对于考据学问,梁启超在“概论”中有几句扼要的话值得说一下,他说: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等。

顾亭林

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也称之为“汉学”之目。

此后,汉学思想正达於最高潮,学术界几乎全部被其占领,所谓“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也即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但乾嘉年间,正当朴学臻于鼎盛,学者辈出,著述充栋之时,广东这边却寂寞无闻。除有个诗人如“岭南四家”的理学家外,其余学术文化也谈不上多大成就。这种状况到阮元之后,才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年间进士。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自任。在粤十年,于文化事业上贡献殊多,如编修《广东通志》、汇刻《皇清经解》、创建学海堂等。

黄宗羲

来粤后因粤人不治朴学,后来取汉何休“学海”的要义,倡学所谓“海堂课”。道光四年在粤秀山创建了学海堂,作为诸书院稽古士讲业的公所。

在其前,广东书院课程只培养八股文,学术风气也很薄弱,理学的旗帜并没有得到宣扬。阮元以诂经精舍规制,移倡于学海堂中,废除八股文的章句课式,提倡实用的朴学,从此广东地界的学风发生大改变。

阮元自己讲得很好,他说:“本部堂建学海堂为课通省举贡生监经解诗古之所。”“且课举业者,各书院已大备,士子皆知讲习。此堂专勉实学。”

为了落实办学的宗旨,阮元特颁布《学海堂章程》,又于治经史专集之外,加增数学一门。专课生开:始时每届十人,后增为二十人。至此,学海堂建制大体定型,以后不再有大的更改。

学海堂的建立,可以说是广东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开创了广东朴学风气,还聚集了一批人才。学海堂专勉实学,以博笃之学教人,课诸生经史诗古文词。打破士人专作帖括学者的迷梦,而引导之使入于经史理文的范围;并使一部分人放弃支离空疏的理学,而为切实的学问的研究。因此,它是清代广东学术文化的个转折点。

学海堂自道光四年创建,到光绪二十九年奉诏停办,前后达80年。在此漫长时期内一共有55人任学长,招收专课肄业生16期,260多人。2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当时广东文化、教育事业上的中心人物。如曾钊,学海堂首任学长,如著名学者朱次琦、陈澧,都是学海堂第一期专课肄业生,后又补为学海堂学长。

朴学推波助澜。其他象嘉应崇实书院、琼州五公精舍等,也都减掉制艺,而专课古学。自此风气一开,旧式书院,也纷纷添课古。从此,广东治朴学者,已蔚然成风

广东朴学“自从阮傅来,古学今更昌。”广东自阮元开学海堂以造士土之治经史工词章日以兴盛。

以学海堂为中心,广东朴学运动已扎实、蓬勃地开展起来。早在道光年间,就曾有人慨叹:“粤东今日可云盛极矣!”同治间也有人预言道:“我知十年后,粤学日益昌。”据此可知广东朴学已成绩斐然,为世人注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胪列乾嘉学者所做的

工作,有经书的几部笺释、史料之搜补鉴别等十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