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食客在东北一家餐馆吃了一次“野生鳇鱼”,不仅遭遇天价,还缺斤短俩……这店家是不是太黑了一点?这个鳇鱼真可以定那么高的价位?还有哪些鱼可以这么贵?
鳇鱼真有那么贵?
鳇鱼的学名是达氏鳇(Huso dauricus),成体体型硕大,有记录的最大体型为5.6米,体重至少有1吨重,还有渔民传言说,曾有一些达氏鳇会更大。作为淡水鱼类,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以及中俄交界水域的达氏鳇可以算是相当大了。当然,现在应该不会有这个体型的达氏鳇了,因为随着过度开发,它们已经濒危了……一两米的鱼应该已经算是大鱼了,而且很难再捕到。
达氏鳇寿命较长,可以活数十年,在这数十年中,它们要在冷水和咸水中洄游多次,生长不快。达氏鳇具有冷水鱼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的特点,口感也鲜美,而且在古代也是贡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噱头。不过,由于该物种现在已经濒危,并不建议食用它们(达氏鳇离奇地不是国内的保护动物……)。以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原则,野生的达氏鳇的出水价卖到每斤百元以上,未必算贵,辗转倒卖后,做熟了,卖上几百一斤倒也在情理之中,问题是,这家店事后拒绝回应鱼是否确实野生……当然,实际上,很少有人真能吃到它们。市面上的所谓“野生鳇鱼”,多半是人工繁育的杂交种,还有一些是别的鲟鱼冒充的——反正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分不清楚,于是干脆把它们并称为“鲟鳇鱼”。而且你也没吃过真的,我怕啥?
至于说所谓的保健价值,都是蛋白质核酸组成的鱼体,能有多大区别?而且现在很多野生环境污染严重,说不定体内的污染物会更多一些。
遥想三五十年前
现在的野生鱼普遍比较贵,那些三五十年前很便宜的鱼类,今天的寻常百姓已经买不起了,有钱人也未必买得到。连渔民都没见过没吃过,你能在菜市场上买到?
比如说长江的鲥鱼(峡江鲥鱼,Macrura reevesii)。它是在江海间洄游的鱼类,这些洄游性鱼类保护难度较大,在其路线上,任何一个地方保护不力,其它地方的功夫也白下,在经济上还有与他人做嫁衣之嫌,所以下功夫的地方力量有限。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称为“长江三鲜”,在古时被诸多文人赞誉。在30多年前,鲥鱼还是老百姓餐桌上的菜,口味鲜美。今天,在长江已经功能性灭绝,已有20多年未曾见到,如果50年内未发现,就可以确认灭绝了,似乎这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不过,市面上还有不少“长江鲥鱼”出售,这些多半是舶来自美国的鲥鱼,经人工养殖的,它们与长江鲥鱼并非同一物种,口感也不相同。
和长江鲥鱼齐名的刀鱼(刀鲚,Coilia ectenes),也是洄游鱼类,也已经岌岌可危。不过,现在确实还有,但已经非常少了。如果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刀鱼甚至还能形成20多天的鱼汛,在洞庭湖,刀鱼的产量仅次于鲤鱼。在那个时代,3-4龄的刀鱼占80%以上,平均体长超过30厘米,平均体重超过110克。而今天,长江刀鱼体长一般体长小于20厘米,体重平均20克左右……实际上,到1998年时,长江刀鱼体重50克以上的就只占10%了,今天可能更差。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长江上水坝增多,却没有给洄游鱼类另辟水道外,过度捕捞也是一大原因。而且实际上,由于长江的污染,野生刀鱼体内的有毒物质也在逐年增多,汞含量超标,口感也大不如前。好在,长江鲥鱼和刀鱼即将进入保护名录,虽然对鲥鱼来说晚了点,对刀鱼则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当然,随之而来,让人无语的是,今年长江刀鱼的市价在走高,似乎已经达到几千元一斤,这是最后的疯狂了……至于在菜市场买到 “江刀”,多半是另一种“海刀”,或者别处来的替代品。长江刀鱼如此悲惨,黄河刀鱼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渔业在枯竭
不光刀鱼和鲥鱼,野生河豚也几乎绝迹,长江渔业的整体状况都很不乐观。现在,这条大江的捕捞量只有区区10万吨,而往回推几十年,其捕捞量是现在的好几倍,甚至有老渔民说,现在一年的收获不如过去一个月!
海洋渔业资源也是如此,我国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已经很难捕到,野生的价格昂贵,现在市面上主要是人工养殖的。再比如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也是味道鲜美,它虽然是国家保护鱼类,但是由于在其生活的香港海域捕捞并不违法,种群数量下降也是极快的,曾创下每斤超万元的交易记录。
海洋渔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正因为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在衰竭,物以稀为贵的事件正在接连不断地上演。以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为例,这种被视为顶级食材的鱼类在过去曾经成群地畅游在海洋中的大型捕食性鱼类,已经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每次一条大鱼被捕,都会引起轰动。当然,蓝鳍金枪鱼之后,灭绝的厄运已经开始降临到别的金枪鱼头上……
现在,渔业资源的枯竭,已经是摆到全球台面上的问题,我国的情况尤为严重,已经到了我们要思考该怎样去保护它们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