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女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策略?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哲学上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女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做起,从改善自己状况,提高自身能力开始,真金从来都不怕火炼,只有炼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谋发展,丢掉依赖心理。

女大学生在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更要积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操作能力等,特别是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这对女大学毕业生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社会环境、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要提高自己对挫折承受能力,面对求职挫折要理智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水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一种成就感。

端正就业动机,做好长远职业规划。“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就业观念多元化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取向多元化在女大学生就业意识中的体现。”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着其就业观念,而价值取向又是由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所以,女大学生就业动机不端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思想来源即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纯。要使她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就要确保其就业思想来源的科学性,即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女大学生应清楚地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及其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生价值问题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在选择职业时能够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高校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是女大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前阶,起着桥梁性的作用,它对女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德育工作和就业指导的主要承担者,是女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主要教育者,所以,要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观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就业观教育和指导。

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她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她们新的就业意识。新的就业意识主要有:竞争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意识、先就业再就业的职业流动观念等等。因此,高校要把就业观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中,作为一项新的内容对女大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教育。让女大学生了解国情,认清就业形势,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她们的奉献热情,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人民利益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转变择业观念,拓展择业空间,使她们形成“‘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

此外,就业是一个过程,就业观的形成也是一个过程。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随时都会发生一些新的事情和问题。所以,要确保女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和持久,这就要高校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做好跟进指导工作。而且,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产生许多的困惑,这就要求高校及时对她们进有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她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她们进行开导和指引,让她们从思想上走出来。

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社会就业环境是个人就业观形成的一个外部影响因素,但它却潜在地操纵着女大学生的就业观。

在玉林师范学院的调查显示,有78%的女大学生对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竞争非常担心和比较担心。全社会应该呼吁为女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有关部门尽快完善就业机制,抑制人情因素。招聘人员时,选拔要公开、公正、公平,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严守录用规定,防止暗箱操作,杜绝不正之风。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受社会舆论影响较大。在玉林师范学院的调查显示,有75%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社会舆论“非常大的影响和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家乡的亲戚朋友,他们的观念往往比较陈旧,以为大学生就是精英,毕业以后就一定会有好工作,有高收入。女大学生如果毕业后没能找到体面的工作,亲戚朋友就会说三道四,亲戚朋友这些舆论必然给女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应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帮助人们转变对当今大学生的看法,进而减轻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期望。

家庭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家庭是大学生心灵的港湾,父母与子女间应多交流,增进理解和信任,配合高校做好思想工作,增强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要转变观念,充分了解目前就业态势,还有子女的自身能力情况,对自己子女的就业期望值不要过高。与此同时,家庭要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抛弃传统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培养女孩子独立、主动的意识,营造一个相对民主、独立,充满活力、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其形成积极主动、自立自强的就业观。在求职受到挫折时,女大学生最需要家人关心和抚慰,才能重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