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社会,由于价值观、贫穷、出身、战争、制度及生理等因素而造就了无数的剩男剩女。然而,有人总结了清朝时期东北地区的婚姻状况,发现“男女十三四岁即结婚,至二十岁以上方结婚者,俱为贫人”。由此可见,因贫穷而成为大龄青年才是古代剩男剩女的主流。
比如白居易有诗曰:“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正是女子因家贫而不能出嫁的真实写照,而纺织女工也就成了剩女的主力军。
又如出身贫苦的女子可凭姿色而进入宫廷之中,虽衣食无忧却陷入了“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无望等待。在她们之中,有多少人能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又有多少人能像武则天那样,更多的就是像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所云:“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未年初选入,入时十六年六十。”
再如贫苦女子有姿色而不愿入宫的选择了“妓”,可并非所有的妓都像唐朝士人所追捧的薛涛、红拂女、鱼玄机、公孙大娘、李娃、霍小玉、玉箫或杜秋娘等,也并非像宋徽宗宠幸的李师师、宋理宗宠幸的唐安安,更并非像风骨嶒峻的柳如是、侠肝义胆的李香君等,更多的是“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凄凉。
除此之外,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社会,要想成为剩男剩女乃至终生不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比如古代第一个为了信仰而选择成为剩男的就是东汉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再如古代第一个皈依佛门的剩男就是北魏时期的朱士行(法名八戒),也是第一个西行取经的出家人,却在千年后的吴承恩笔下成了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此外,第一个为了传扬佛法而选择成为剩女的就是东晋时期的女尼仲令议。
来源【世界村·在线投稿】作者: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