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处在温暖带,气候类型是半湿润性季风气候。
在郁达夫的散文中,“北平的人品事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气候,和地理联合在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这“好地”春天多风却干燥,夏天炎热,但由于昼夜温差较大所以比较凉爽,秋天晴朗干爽,天高云少,冬天寒冷,与南方的潮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气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诗一样的趣味。在北京的四季中,郁达夫最喜欢的要数冬天了,他认为躲在有地炉、暖炕的屋子里度过北京最寒冷的两三个月,“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而雪景,更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北京的春绿,是“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也许是因为这绿吧,北京人特别喜欢去踏春。夏天昼夜温差大应该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了,“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
对于郁达夫来说,秋有着另一层含义,因为这秋,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一切能够引起作家们永远怀念的风情,都是古老、朴素的大自然所赋予的。而构成这情调的美丽的,正是这未经修饰的、自然古朴的韵昧。这种偏爱或许反映着一些怀旧情绪。
北京还是个富有乡村景色的田园都市。城内城外到处都充满着绿色,充满着田园风光。北京城新春满城的绿意,是这座城市留给郁达夫印象最深的细节之一:
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又如,秋蝉的鸣叫: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看,在城里就能感受到与南方在郊外或山上才能有的乐趣,这不是北京城的一大景观,不正是北京城贴近自然的明证明吗?而这北京的自然感,让人们远离了城市的拥挤、压抑、疲乏,心灵得到真正的放飞,同时也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眷恋自然的内心渴望。
几千年来北京城所凝聚的文化气息,更在于文化礼仪的传习濡染,渗入至民风民气之中。礼仪文明是北京文化精神的主要方面,并构成了北京人形象的重要侧面,是其外在形象也是其内在气质。老舍曾在他的作品中自豪的写到过,北京城中“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
先说人的分子吧,在当时的北京——民国十一二年前后——上至军财阀政客名优起,中经学者名人,文士美女教育家,下而至于负贩拉车铺小摊的人,都可以谈谈,都有一艺之长,而无憎人之貌;就是由荐头店荐来的老妈子,除上炕者是当然以外,也总是衣冠楚楚,看起来不觉得会令人讨嫌。
在郁达夫的散文中,北京人具有儒雅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