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文景之治的无为而治

在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完美的治世——文景之治。

因为曾经多年的战争破坏,秦末的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社会情况混乱,经济破坏严重,社会到处是饥荒,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现象,民生凋敝,苦不堪言。因而汉高祖刘邦采用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让参战的士兵归家修养。这就是汉朝推行的所谓的“黄老治术”。


黄老治术也即是“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一种统称,这个学派的思想是“尚阳重刚”,而秦汉之际正是黄老道家风靡时期。该流派早在东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黄老学说。

黄老学说继承的是黄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在社会政治方面,黄老强调“道生法”,认为君王应当“无为而治”“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而“文景之治”则是黄老学说运用的良好呈现。而到了东汉之际,黄老之术与“谶纬之说”结合,演变成为自然长生之道。

文景之治来源于两位汉朝皇帝——汉文帝与汉景帝。

文、景二帝性格仁慈,秉性恭俭,虚怀纳谏,非常笃信黄老的理论,采用清静而不扰民的政策,使得国内富庶,国家强盛。汉文帝是个出名的朴实皇帝,他曾说“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对于个人享乐,汉文帝是一概拒绝的,他处心积虑想的都是老百姓的疾苦,国家的繁荣昌盛。他还下诏,说绝不纳贡,不收取地方的锦绣、黄金和珠玉等贡物。因为汉文帝知道,地方供应的财富最后都要转嫁在老百姓身上,对自己的纵容就是对老百姓的苛刻。

汉朝根据“黄老治术”的思想,采取了两大措施,分别是“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

政府如何“轻徭薄赋”呢,最开始只是“除田租税之半”,汉高祖则减轻田赋税率,设为“什五而税一”,汉惠帝甚至下令“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汉文帝则又进一步降低田租,按“三十税一”收纳,最后则全免了农民的田租。对于当时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社会中,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低廉赋税,甚至是古代历史上最低田赋税率。

而“与民休息”讲的就是和老百姓一起休养生息,停止战争,恢复生产。汉文帝推崇节俭,削减国家的不必要花销,国库不对过度收敛钱财,而是藏富于民。

汉朝鼓励农民生产,下令劝课农桑,奖励耕作,要求官员重视农业。皇帝甚至亲自下地示范耕作,给百姓做好榜样。

汉朝是难得的良心政府,重视“以德化民”,用道德来教化民众。老百姓与政府同心协力,逐渐让人民富足,国家的粮仓充实,达到国富民强的地步。据说,国库里面的多余的铜钱都用不完,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掉了。而大仓里的粮食也非常丰富,对方在那里导致腐烂了。

文景之治给汉朝注入了活力和财富,文景之治也为后来的汉武帝讨伐匈奴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不收课税,国库更加充盈,不压榨老百姓,国家更加富强,这就是“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的贡献。

汉朝的管理政策被称为“无为而治”,相比于当时的秦朝,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由于当年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和法度严苛,导致人民高度不满,社会暗流涌动,危机统治力量,引发了农民起义。因此汉朝顺应民意,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也改变了秦朝的统治手段,决定与民休养生息,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治世手段,而这是道家的思想第一次融入到政治层面。

道家所说“无为而无所不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而《淮南子》中叙述“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以及“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在世人看来,无为的政治看似消极怠工,是懒政的行为,但是却是一套科学的管理手段,不去干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不去干预太多,则天下自然而然能够恢复生产能力。

就好比人受伤了可以自动恢复机体一样,就像大自然能够自我更新一样,社会也能够在老百姓自身的努力下变得更好。只要汉朝政府不妄为,不下主观的命令,避免苛政扰民,社会自然会安定自治。

而文景之治时期,继续推行汉初的无为而治的精神,文景时代有比较宽松的政治气氛,“文帝即位,躬修位节,以安百姓”。白居易说:“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所以兵偃而万邦怀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动植之类咸煦妪而自遂焉,虽成康文景之理,无以出于此矣!”。也就是说,礼乐礼法使得上下和睦,内外平和,所以汉朝的偃旗息鼓,统治者怀揣着仁义来治理万邦,刑法分明减轻酷刑因此使得老百姓受到教化,而这就是文景之治所以昌盛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