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此先进,海船何以相撞

2017年8月,在新加坡海域,美国海军一艘驱逐舰与另一艘大型油轮相撞。军舰被撞出一个大洞,险些沉没,还造成10名海军士兵失踪(部分人员遗体已找到)。无独有偶,仅仅在此之前两个月,日本海域也有一艘美国军舰与另一艘巨大的集装箱货轮相撞,造成7名海军士兵死亡。

毫无疑问,美国军舰装配着各种高科技产品,除先进武器外,还有雷达、导航系统,GPS定位跟踪系统,自动识别系统和无线电通信系统。在如此“严密武装”下,怎么仍接二连三地发生碰撞事故,而且还是在空旷辽阔的海洋上?

阴谋论的可能性

其实,在2017年这一年,单单美国海军就发生了四起意外事故,另两起分别是2月发生在日本海域以及5月发生在韩国海域的事故。强大的美国海军频频遭遇撞船,这让人首先想起了某种“阴谋论”的可能。有人声称,这是某些躲在暗处的势力有意针对美国东亚霸权的挑战。

阴谋论并非空穴来风。在欧亚大陆交叉处,黑海是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最近西方有一份权威的报告称,在黑海航行的船只,会不时受到无线电干扰,尤其是GPS定位信号经常不准,这缘于黑海沿岸有些国家在攻击船只,企图把它们赶离黑海。

那么,在东亚太平洋上的船难,也是由某种蓄意破坏行为造成导航定位系统紊乱,从而增加船舶相撞的可能,进而发生了船难吗?

这很难回答,但至少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美国连续几起船难是由阴谋造成的。或许这都是非常不幸的巧合吧。

过度依赖科技惹的祸

阴谋论或许只是一种猜测,但是另一种原因就是肯定的,而且也是人为因素。

由于相撞船只涉及到军舰,在军事保密的前提下,我们恐怕无法得知撞船的具体细节了。但从相关信息中,可以推论出这与自动驾驶有关。

就在2017年8月撞船事故的前三天,美军涉事军舰上的海军士兵在网上发照片,夸耀他们在军舰甲板上的钓鱼成果,这让人明显感觉海军士兵们很放松,像外出度假旅游一样;另一方面,撞船时正值午夜,而且马上就要驶入新加坡了。据此推测,当时值班的士兵很可能懈怠了,把船完全交给自动驾驶,没想却碰到了一艘体积是自己三倍的大型油轮,来不及躲避而酿成悲剧。因为即使雷达发生故障,水手用肉眼往外看,也能提早发现这艘庞然大物,避免相撞。

高科技装备到船舶上,可以减轻船务人员的工作量,本是好事,但是过度依赖它,反倒不妙。比如自动驾驶,茫茫大海上可以任意驰骋,但仍不能离开人。

如果有意外发生,自动驾驶也会提前发出警报。但海上航行若开启了自动驾驶,驾驶室往往空无一人,毕竟大海上到处都是“路”,不需时时监控。所以一旦警报响起,不当值的人一般不关注,而当值的人能否第一时间听到?即使听到,能否第一时间赶回驾驶室?来不来得及处理?

即使最先进的智能机器,在处理突发事件、意外情况时,仍无法与人类相比。因此,过度依赖科技对突发的、即将碰撞的、紧急的海上意外,没有益处。

船员素质亟待提高

按理说,与海洋的广阔无垠相比,两艘船相撞的概率应该几乎为零。可实际上,碰撞的概率还挺大,因为船舶数量增多,尤其在某些狭窄的航道、海湾、港口附近,船舶特别集中,单位面积里船只数量上升,提高了相撞的概率。据调查,截止2016年底,世界上的贸易轮船共有约58000艘。这些轮船的吨位,是2004年全球商船吨位的2倍。全球商船数量持续增长,海上航线越来越拥挤。

另一方面,由于轮船及航运业的特性,大型船舶上一般都包括不同文化、语言、国籍、技能特长的人。他们共同组成船务人员,应对环球航行可能遇到的任何情况。这些不同背景的船员一旦需要共同应对紧急状况,就容易产生不协调。调查还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使航运企业利润下降,至今影响犹在。利润下降使企业对船务人员投资不足,难以留住有经验的合适船员。如果没有足够时间使船员与船只磨合,就无法充分了解船只特性,容易在紧急情况时出现误操作,毕竟轮船可谓是一件复杂而又高度集成的大型科技硬件。

分道通航制

根据国际法规则,若两船相撞,双方都要承担事故责任,没有免责一说。换言之,即使一艘船有权在某条航道上航行(类似于汽车的路权),船长也有义务避免与其他船只相撞。

然而这还不够。各国海事组织目前公认,切实的办法就是推广“分道通航制”,并且在更大范围上推广。顾名思义,它就是在一定航道、海域、繁忙海峡里,要求船只沿确切的航道向同一方向航行,精确调度船流通过,与陆地上车辆以不同车道分流行驶的情形类似。

世界上第一个分道通航,于1967年在欧洲多佛海峡(英吉利海峡东部最窄处)实行。至今全球共有约100处海上交通要道实行了这一制度。但是这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更大海域、更大范围实行分道通航,就如同汽车必须按车道行驶一样。若能在全球海域严格实行,相信必能大幅度降低船只相撞的概率。

未来,船只会越来越多,技术也会越来越先进,但是如何使技术为人类造福,是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第12期杂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