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飞机设计上,战机的高速机动性与低速机动性就是互相冲突的。后掠翼和三角翼在高速产生的激波阻力很小能获得更好的速度和机动性,但是低速状态下会很难操控甚至无法控制,F-104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平直翼或者其他展弦比较大的翼型则正好相反,低空拥有很好的操控性和机动性,但是高空就是变得举步维艰,所以大多是A-10这种攻击机才采用平直翼。
▲F-104
▲A-10
上世纪60年代一种新性技术,可变后略翼的出现似乎让这个问题的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案。当时美国对采用了这种新技术的F111战机充满了希望,认为这是战斗机的未来。苏联方面也对此抱有极大的兴趣,而且秉着你有我也有的原则,也要搞一款可变后掠翼战机,这就是后来的mig-23。
▲mig-23样机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的mig-23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称呼的mig-23,而是一种mig-21的改型mig-21E8,采用机腹进气,有鸭翼,采用一台R21发动机,看着有点厉害,甚至有点像我军的歼十战机。但最后它由于R21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和我们现在的mig-23的出现而退场。
mig-23的原型机mig-23-11于1967年到1968年末开发完成,这么快是因为mig-23项目早已有之,这些时间基本上就是给mig-23原来的设计加上可变后掠翼而已。mig-23的后掠翼有16,45,72三种角度可选。这也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项目完成不久后的1969年5月,他就因为心脏的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一病不起。mig-23可以说是米高扬的绝世之作。
▲米高扬
mig-23主要的生产型为mig-23m,使用一台最大推力12.5吨的R23-300发动机,最大实用速度1.5马赫,早期安装RP-23L雷达,后期安装RP-23D雷达,后者具有下视功能。内置一门Gsh-23双管23mm机炮,可以使用R-60格斗弹和R-23中距弹。这种战机的加速能力很强,投影较小,高空机动性强,十分适合高速掠袭战术。但是这种飞机虽然速度很快,但是灵活性十分糟糕,攻角稍大就会不停的震动甚至失速,机身挂架发射导弹时也有可能导致发动机熄火。而且其引以为豪的可变后掠翼,也几乎就是个摆设。因为进行变形的话,整个飞机的气动发生巨大变化,如果驾驶员不能熟悉两种气动的特点就很容无法有效操控飞机。虽然后期型的ML通过电脑的辅助改进了这一问题,但是mig-23开始的可变后掠翼,基本上只是徒增重量和维护负担。
▲mig-23m
不光如此,mig-23还有极其复杂的仪表。另外,R23发动机虽然推力强劲,但是油耗巨大,mig-23并没有与之相配的大油箱,导致飞行员几乎需要时刻关心剩余的油料够不够返航。当初苏联的小弟都对这种新飞机充满了期待,但最后几乎都一致认为还不如mig-21好。mig-23的实战经历也是惨烈的,在贝卡谷地空战被以色列的F-16与F-4打出了84:0,在利比亚上空与同为可变后掠翼战机的F14-A对抗,结果是被2:0。
▲mig-23ML
mig-23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鲁莽的使用不成熟的技术是很重要的一点,苏联落后的基础工业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但主要的还说苏联方面对于战斗机落后的认知,一味的追求高空高速而轻视机动性。相比之下西方的F-15,F-16等战机,能屡次战胜苏制战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拥有速度也更拥有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