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小传: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身残志坚的励志典范
【2010年12月31日】7年前的今天,不断追问人生,用生命来写作的史铁生病逝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作家,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他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也是身残志坚的励志典范,《我与地坛》曾选入中学课本,非常受欢迎。
(史铁生与妻子陈希米笑对人生)
【年纪轻轻的轮椅生涯】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13岁,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16岁,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1月,上山下乡运动展开,18岁的史铁生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照顾他,让他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1972年1月,住友谊医院,一年半后治疗结束,轮椅生涯开始。
(下乡插队前史铁生(右三)和同学们)
【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
1974年,23岁时到街道工厂做工。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30岁),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开始写作。
1983年,出版成名作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描绘了老知青对插队生活的回忆。他成为“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
(1984年,史铁生回到清平湾)
【入选高中教材的《我与地坛》】
1984年,短篇小说《奶奶的星星》,获年度作家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9年,38岁的史铁生与陈希米结婚,两人相伴一生。
1991年,完成散文《我与地坛》。这部作品是是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是他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地坛从而家喻户晓。
(80年代,史铁生在地坛公园)
【一念之间的《务虚笔记》】
1997年(46岁),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获上海市长篇小说奖。这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全部的内容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时候,如果你打开的是另一扇门,走的是另一条路,生活的轨迹可能完全不同,而选择多数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偶然。
《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史铁生与妻子陈希米)
【是我赋予生命意义】
1998年,47岁的他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费用主要由中国作协和北京市负担。同年,长篇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2年,长篇随笔集《病隙碎笔》,获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老舍散文奖。2005年,《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本书中243则充满智慧与安详的随笔文字,是作者以生命的追问方式,来不断捕捉思想的火花,其过程长达三年多。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了意义。”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享年59岁。根据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已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史铁生与邓朴方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