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分钟,解读秦汉20年,对中国2000年的深刻影响

作者:本文试图解读从秦朝建立、灭亡,到汉朝建立短短的20年,极其对中国两千年的深刻影响。本文较长,干货较多,请先清空大脑!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奇迹般地打败了所有对手,一统天下。六国灭亡的顺序,有一个顺口溜:“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是不是很容易?

从秦统一(前221),到嬴政死亡(前210),到秦灭亡(前206),再到汉朝建立(前202),只有短短的20年。但这20年,却极其关键地左右了中国的发展,进而孕育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独特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这20年发生了什么吧。

这20年,可以清晰地分为3个阶段:

1、秦始皇当政(前221——前210,12年)

2、秦末大起义(前209——前206,4年)

3、楚汉相争(前205——前202,4年)

一眼看过去,好像并没有什么特殊啊?没错,这是朝代更替、耳熟能详的“老套路”。

读历史,要尽量避免用今人的认知去看古人。这个我们今天很熟悉的“老套路”,却是秦朝以前从来没发生过的事!这是中华帝国的第一次改朝换代。这段惊心动魄的第一次,和许多第一次一样,虽然时间短促,但影响极其深远。

0、秦王统一中原

先简单回顾下,秦国统一的过程。如果你另有15分钟,欢迎阅读鄙作:《15分钟轻松读懂战国》。

100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前359—前338),确定了秦国的军国主义路线;明确国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战争;国家的一切都围绕着战争。这次变法的成功是秦国强大的根源,所以每次都要提起。需留意的是,商鞅变法的直接原因,是想加强秦王的统治,防止贵族势力过大,避免发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类谋权篡位的事,而不是国富民强。

商鞅变法后,秦国终究是边陲小国,并没有强大到可以藐视六国的地步。所谓针对秦国的连横合纵,苏秦身带五国相印的奇事,并非事实。秦国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仅仅几个关口就可以守住关中,倒是在漫长的七国争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燕国、齐国都曾因内乱,被入侵,几乎灭国,而秦国避免了这个问题。

70多年后,秦国起用范雎(前270年),既有远交近攻的宏观战略,又有具体策略:打击韩魏,控制交通要道,赵强则联楚打赵,楚强则联赵打楚。这是秦国越来越强的关键策略。10年后的长平之战(前260年),秦国打败赵国赢得大胜,取得优势。但只是一场大胜利而已,这时的秦国并没有要占领赵国的野心。

秦王嬴政13岁继位(前247年),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逐渐铲除了各方势力,实现了亲政(前238年)。只有到这时候,秦国才既拥有强大的力量,也有了平定六国的野心。毫无疑问,嬴政改变了历史!有人反对: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或许是吧,但是假如没有嬴政,中国的统一推迟了1000年,那么中华民族还是今天的中华民族吗?

嬴政出手了。首先,灭掉早已经臣服的韩国(前230);然后用离间计杀死名将李牧,攻破赵国邯郸(前228);荆轲刺秦失败后,攻入燕国蓟都(前226);掘开黄河,水淹魏国大梁(前225);60万大军灭掉楚国(前223);向北横扫赵国残留的代国和逃到辽东的燕国(前222);最后收拾傻乎乎的齐国(前221);短短10年,就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

还记得“喊赵薇去演戏”么?

1、秦始皇当政(前221——前210,12年)

a、开创“外无强敌”的局面

秦王嬴政的这次统一,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国家之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了。也就是说,国与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不存在了!这与战国时期的状况,截然不同。正因为外无强敌,国家的主要目标不再是战争,而要转移到内政上去。

这种“外无强敌”的局面,在世界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欧洲除了罗马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但在罗马分崩离析后,就再也没有了。然而在中国,“外无强敌”的局面,不仅在汉朝得到了延续,在后来的历史中也不断出现。“大一统”成了中华文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为什么偏偏中国能够经常“大一统”呢?这个稍后再讨论。很明显的是,中国文化上的许多特点,其根源就在于适应这种“外无强敌,专修内政”的局面。许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找到合理的解释。

b、统治辽阔的国土是个大难题

统一后,秦国的土地,扩大了近10倍。统治如此辽阔的土地,困难是超乎想象的。想一想,原来3天汇报上来的事,现在却要1个月。尤其嬴政不分封诸侯,而采用郡县制。这就对中央的统治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一旦能力不够,郡县就会失去控制,变成诸侯王。

嬴政有非常强的政治手段,他做到了后世几百年也没能做到的事。

他创造了皇帝的称号,不再叫秦王;每年不断地巡视全国,威慑监督官员;到各地刻石碑,祭拜天地等等。这些不是简单的炫耀,而是表明其至高无上的身份,是建立统治权威的手段。他把最有势力的贵族富豪,全都迁到咸阳来,放到眼皮底下监管。收缴全国的兵器,铸成十二个巨人,威风凛凛地树立在宫殿前。他统一了车轮距离,修建了高速路,从咸阳四通八达,通往各地。不但使得公文往来加速,军队的调遣也更加快速。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等,使得内政的效率大大提高。

在秦始皇时期,虽然有严酷的法令、有焚书坑儒、也想长生不老、也大兴土木等等,但应注意到:这时并没有发生任何大规模反叛!这说明秦始皇真正有效地控制了全国的局势。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期间也不断有人建议分封诸侯,从另一角度说明:用郡县统治这么辽阔土地非常困难。后来的汉朝也没能做到,但秦始皇做到了。他强悍的能力完全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c、统一文字是中国统一的基石

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中华文明总是趋向统一,而欧洲却不这样呢?我认为根源在于:统一的中国文字。秦始皇将全国的文字统一为小篆,本应该只是为了公文沟通便利而已,不经意却带来中华文明的奇迹。

一个区域为什么可以统一呢?根本原因是:区域内的人,有更多的共性,而与区域外的人,差异性更大!如何形成共性呢?当然是靠互相沟通和融合。如果没有沟通融合,各自发展,差异就会越来越大,渐渐就会演变成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在古代的交通能力下,不同地域走向差异化,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有两种方式:语言和文字。语言很容易变化,距离远时间长,差异就形成了。看看中国有那么多方言,就很清楚了。非常幸运的是,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而不是表音的文字。同一个字,虽然不同地方读音不同,却是相同的含义。这就使得,即使地域差异化后,很难用语言沟通,却依然可以顺畅地用文字沟通。政府的公文下达到各地,不需要再翻译。

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中国人便拥有了文字沟通的神奇工具。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虽然千差万别,但总能通过文字沟通,总能不断融合,从而使中国总是能趋向统一。而其他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在地域隔离形成方言的同时,缺乏其他沟通手段,融合变得困难,差异化越来越大。

d、焚书坑儒是两件小事

秦始皇做了两件小事,让很多后人不愉快。一件是焚书,另一件是坑儒。

前213年,焚书。起因是有儒生建议学习周朝制度,分封诸侯。李斯认为他们是读了古书,食古不化,从而建议将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全部烧掉;老百姓只准读农业书和医书;民间不许有百家的书,只由官方收藏;想学习的人,就以吏为师。

前212年,坑儒。起因是有方士散播谣言诽谤秦始皇。诽谤就是动摇秦始皇的统治权威,这是很严重的事,因此被秦始皇严惩,牵连有几百人。

因为这两件事时间离得很近,后人合称为“焚书坑儒”,并以此批评秦始皇残暴,说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其实这只是两件小事,各有各发生的原因。秦始皇的做法不算过分,也没有产生太严重的后果,根本谈不上秦朝灭亡的原因。更多只是后世儒家的胡乱指责罢了。

焚书其实是限制各种思想的泛滥,这是任何统治者都要做的。其实,汉武帝独尊儒术,还不是同一回事吗?再说坑儒。方士是儒的一种,诽谤在先,并不是冤杀。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动辄牵连上万人,两者一比较,秦始皇还是温柔的。

e、秦始皇的意外死亡引起大厦崩塌

前210年,秦始皇没能长生不老,在外巡视途中,突然暴毙,年仅48岁。48岁也不算老,他只比刘邦大3岁,刘邦活到了61岁。前面说了,在他死前,没有发生任何大规模的反叛和起义。假想一下,如果秦始皇再多活十年,你认为秦朝会灭亡吗?

秦始皇暴毙,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提前指定合适的继承人。结果,在李斯、赵高、胡亥的密谋下,杀死长子扶苏,由胡亥继承为皇帝。胡亥继位的合法性存疑,因此在继位后大肆杀戮皇族子弟,血雨腥风。

更关键是,统治如此辽阔的国土,还没来得及形成制度沉淀。而年轻的胡亥对此毫无概念,而帮手赵高更是起到了反作用。于是胡亥杀戮皇族,撤换了一大批官员,大修秦皇陵、阿房宫,导致从贵族、官员到百姓,多方矛盾同时激化,这才引发了铺天盖地的起义。据说秦始皇曾拿到一本仙书写着“亡秦者胡也”,这当然是后人对胡亥的评定。

秦朝的灭亡,起因是秦始皇的意外死亡,而且没有合适的继承人。应该说是个意外事件,而不是必然的。有人说偶然中有必然。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曾评价说:汉武帝和秦始皇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汉武帝很好地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汉朝便更加兴盛。这便是历史的吊诡!

2、秦末大起义(前209——前206,4年)

a、陈胜吴广起义

胡亥继位后第二年,陈胜以鸿鹄之志策动了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前209)。稍注意的一点是,起义的是900名新兵,是有一定武装的,而不是完全手无寸铁的农民。他们有一定战斗力,才能攻下多个城池,老百姓再被迫或自愿加入到起义军,规模越来越大。

起义军占领楚国的旧首都陈县(今河南淮阳),拥立陈胜为王。陈胜的成功,激励了无数陷入困境的人(如刘邦)和六国贵族的后人(如项梁)。于是群雄并起,秦国顿时支离破碎。陈胜是第一个敢于揭竿而起的人,起到了重要的榜样作用。

秦国的军队呢?秦国主要有两支军队,一支在北方对付匈奴,一支在南方对付南越。秦国收缴了各地的武器,在各郡县没有常驻军队,这是起义烽烟四起,不能迅速扑灭的重要原因。毕竟,第一次统治这么大的地盘,总要付出些教训的。

b、乱世枭雄纷纷响应

陈胜定国号为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然后迅速派军队四面出击。一支去打赵地,将领自立为赵王。一支去打魏地,扶持起魏王。齐地起义,便有了齐王。赵王派人去打燕地,将领自立为燕王。项梁和侄子项羽在苏州起兵。一个个乱世枭雄,纷纷崛起。

陈胜派兵攻入了函谷关。胡亥释放犯人和奴隶,作为军队,发动反攻。秦军打败并杀死了陈胜(前208)。而项梁正在投奔陈胜的路上,得到消息后,拥立了楚怀王。项梁成了起义军新领袖,在沛县起兵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项梁率军北上,打败了秦军,双方对峙。这时,秦国在北方对付匈奴的正规军队赶到,一举歼灭了项梁。然后乘胜追击,围攻赵国,起义军顿时岌岌可危。

c、西楚霸王项羽崛起

在救援赵国的楚军中,项羽杀死主帅,破釜沉舟(前207),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他挽救了起义军,成为了领袖,此时年仅25岁。而秦国这边,指鹿为马的赵高,继续蒙蔽胡亥,并想归罪于秦军将领。结果秦军将领率20万大军,全都投降了项羽,战局顿时逆转。

与此同时,刘邦率领一支军队,在背后打游击,绕道武关,趁虚攻入了关中,宣布约法三章。而赵高杀死了胡亥,却反被新立的秦王子婴给杀了。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结束了(前206)。

刘邦想占据关中,派人守函谷关。项羽率领大军杀入,刘邦在鸿门宴上服软了。于是,项羽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前206),按军功大小,共封了18个诸侯王。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而刘邦分到了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

很多人说,刘邦亏了,不是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吗?首先楚怀王是否真说过,颇为可疑,因为那时项梁刚被杀,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有这等雄心?即便真说过,这么大的事,又岂能以一句话为准?刘邦只是趁虚而入,并不是灭秦的首功,能分到地盘不小的巴蜀和汉中,项羽没有亏待他。

但分封诸侯确实出了大问题。项羽只按攻入关中的军功分封,而没有太顾及真实的势力范围。比如,将原来的齐王、赵王、燕王都赶到一边,另立新王;有数万人的彭越,没有跟着进关中,就没有分封;等等。结果导致地方矛盾激化,大家手里又都有兵,很快就打了起来。

3、楚汉相争(前205——前202,4年)

a、诸侯王的混战

分封诸侯仅仅2个月后,齐国、赵国、燕国就打了起来。项羽亲自领兵,去征讨齐国。谁知在汉中的刘邦,在萧何的坚持下,给无名小卒韩信拜将,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入关中。并联合各方几十万人,趁项羽正与齐国纠缠,一举攻占了西楚的首都彭城。

项羽急了,只率领几万骑兵,火速穿插回来,猛攻彭城。从天而降的楚军,连续杀敌数十万。刘邦大败,绝处逢生,勉强捡回一条命。项羽也绝处逢生,依然是西楚霸王。双方在荥阳一带对峙。项羽甚至一度攻破了荥阳,刘邦不得不靠“假刘邦”投降而逃跑。此后,刘邦改变策略,支持彭越在项羽后方打游击,继续对峙。

此时,韩信在北方开辟了新战线。他偷渡黄河,打败魏国(前205);再背水一战,打败赵国(前204),并说服燕国投靠;在郦生的游说下,偷袭了齐国(前203)。北方几乎全成了韩信的势力范围。很多人劝韩信自立为王,三分天下,但他念刘邦公开拜将的恩德,一直犹豫。

b、项羽的四面楚歌

项羽苦于多线作战,粮草被断,只好求和。他放了刘邦的妻子和父亲,双方约定以鸿沟为楚河汉界。然而,就在楚军退兵时,刘邦发动进攻,双方再次开战。刘邦动员各诸侯的力量,一起围攻,楚军兵败如山倒。

犹豫中的韩信,见项羽大势已去,这才出兵。大军把项羽包围在垓下,唱起了四面楚歌,楚军心理崩溃,纷纷逃散。项羽带着留下的几百人突围,一直跑到长江边的乌江镇。项羽不愿独自过江,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好血战后,乌江自刎了(前202)。

项羽的形象,通常是有勇无谋的莽夫形象。其实,项羽勇则勇,但并不是无谋。他对属下友善,很得人心。他的失败,主要在于对手。刘邦是一个非常冷酷的实用主义者,但求有利,无所不用其极。刘邦的大战略是:利用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逼迫项羽全线作战,而关中有稳定的粮草支持,为持续作战提供保障。韩信一统北方、彭越游击骚扰的成功,让项羽迅速崩盘。

d、汉朝的与众不同

汉王刘邦在定陶登基成为皇帝(前202)。按当初的约定,分封了7个诸侯王,天下一半是郡县,一半是诸侯王。从此以后,刘邦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消灭异姓诸侯王。不过那是汉朝的事,就留到以后再说。

秦朝到汉朝,大致就是这样。不知你有没有留意,秦朝与汉朝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秦朝是秦王嬴政打下来的,他依靠的是秦国贵族的力量。而汉朝是刘邦在短短数年间打打下来的,他依靠的几乎全是平民出身的武将,除了几个屈指可数的六国旧贵族。也就是说,政府的统治阶层从秦朝的贵族,变成了汉朝平民出身的武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平民政府出现了!

没有了旧的贵族阶层,也就没有了读过书的贵族子弟,这导致中央政府人才严重匮乏。这使得汉朝初期,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也不得不建学校来培养读书人,并形成全国推举人才的机制。而主张教育的儒家,恰逢其时,得以蓬勃发展,进而成为国家宗教。儒家成为官员的唯一途径,并形成士大夫的新贵族阶层,垄断了做官的特权。政府从而又变成了文人政府!

也正因为没有了旧的贵族阶层,才使得汉武帝时,盐铁国有等中央集权政策,没有遭到强大阻力,得以顺利推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才能用强大的国家力量,征讨四方,大大扩展国土,才有今天中国的主要疆域。等到汉朝末年王莽时,新的士大夫贵族已形成,再想搞国家“社会主义”,就搞不下去了。

而这一切都源于秦始皇的突然死亡!

这就是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