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心理学则是西方人研究心理的工具,它们之间会有什么所谓的联系?
(一)都为人的思想心理建设服务。
首先,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这个毋庸置疑。《弟子规》虽不是直接研究心理,却是教导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是人们思想的外在展现,同样也是从心理出发的。一个心里不想着吃鱼的人是没有兴趣拿起筷子去夹鱼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
(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各自才更真实有效。
犹如在一篇好的文章里,《弟子规》是文章的魂,取决于文章的走向,起到引导的作用。心理学可以充当填充文章的肉,对魂有效的解释,两者配合,才显丰满。
心理学简单直接有效,《弟子规》简洁系统全面,混润、厚重、宽广。它们有机的组合,正好如中西医的结合,对一个人心理的治疗即起到简单直接的效果,又能全面彻底的根治,何乐而不为?
人们生病了去医院做手术,这是西医的事,是大工程。医生根据病因给你割这里去那里,直接去除,但也只能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病状看似去除了,其实也只是表象,很难彻底,极易复发。这时怎么办呢?就需要用中医慢慢调制,中医虽不如西医快,但它调理你的七经八脉,平衡阴阳,专门调理一些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人的病理大都深埋在组织结构里,就如同人的身体上长一个脓包,是身体内里发生了变化才会有如此表象。心理学与传统文化就是如此类同。
(三)用心理学解释《弟子规》是干嘛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心灵空间里,一部《弟子规》就是一部个人心灵空间的整体整合图。
《弟子规》是实用的,《弟子规》是对成人更有用的。
从《弟子规》出发,用心理学解决你心中的困惑,提高我们每个人对人对事的清醒度!
西方心理学的能量呈现就是起源于东方《道德经》的精华。文化是相通的,绕
来绕去都是一个知识体系。人类本就是同一物种,文化发源地都是在一起的。
我们做所有的事情都来源于一种感觉,感觉好我们就去做,感觉不好逼着我们去做,我们也不愿意去做,就是做了,我们也不入心,也会应付,这很正常!只要不符合我们内在的感觉,我们的内心就会反抗,不认可就不会执行,就产生不了行动力,哪里还会有成效,学习《弟子规》也是如此。要想《弟子规》对每个人都有好的感觉,也可以借用心理学的简单直接有效。
(四)用《弟子规》的眼光来看心理学
现代版的易被接受的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工具。心理学可以用来解释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心理学的走向。
(五)有了心理学的扶持,传统文化复兴之路可能会走的更快一些。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边,让人望而生畏。现在社会快餐文化滋生兴起,心理学正好介入其中步调一致更容易被认可。
(六)缺少传统文化的底蕴建设,心理治疗有时会遇到卡壳。
为什么有一些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因为他们不愿面对,面对如同西医做手术会很痛。这就需要做传统文化的心理工作让它慢慢接受,引导到一个健康的状态,让一种想改变的能量出来。这时心理学反而成为了一种理论的说服,变的无效。这一调理阴阳的平衡过程就如同中医的治疗,只有他心里的那口气通了,他才愿意面对,治疗才会产生效果。通常医者对患者的同理心大都来自一个人背后熏陶的传统文化底蕴。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学医者则必须有好的情操,好的医德,没有好的医德有再好的心理学方法视乎也用不起来,因为患者不认你这个人,你那里还有机会医好病人?
(七)有容乃大,相互认可才是发展之道。
在生活当中经常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习心理学的人往往不太去学传统文化,认为那个东西陈旧腐朽,摸不着头脑。而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又往往认为心理学不过雕虫小技,不值一提。一个真正的传统文化学习者都知道有容乃大这一道理,心理学里也在讲,你不知道你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开放的思想,才能博学所长,才能善加利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该有包容度。心理学也不是街头的小报,毕竟认可的人还是更多一些的。事物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都有它的伟大之处,站出来看事情,不要把思维固定在自己所认知的范围,只有一个不卡顿的人才是一个通透的人,我也不想分知那句是心理学那句是传统文化的了,只要有用拿来用就是了。
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仿佛是心理学一直追寻的目标。
思想是一切行为的上层建筑,仿佛又是传统文化的情操。
只有它们相互和解,连在一起,共同作战,才是最好的成长通道!
总结:
现在的中国已经从温饱步入了小康,人们的精神需求会日益旺盛,传统文化也好,心理学也好,都需要被更深一步的认识。调理好人们的内心。只有身心灵的健康,才能让人们享受现在当下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