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牙喇是后金军队的精锐力量,亦称白甲兵。天聪年间,皇太极将各旗的巴牙喇集中使用,称巴牙喇营。巴牙喇营的主官为“巴牙喇纛额真”,天聪八年改称“巴牙喇纛章京”。
崇德八年,皇太极逝世,八旗内部在继承人问题上产生争端,两黄旗支持皇太极之子豪格,两白旗则支持多尔衮。
为了确保豪格即位,两黄旗大臣在豪格府上盟誓,镶黄旗巴牙喇纛章京鳌拜、正黄旗巴牙喇纛章京图赖均参与了盟誓。在最后决定人选的崇政殿会议上,两黄旗大臣按剑上前,声称如果不立皇太极之子,宁可死于地下,当时两黄旗的巴牙喇营全副武装环卫殿外,形势一触即发,多尔衮被迫做出让步,最终会议决定拥立皇太极的幼子福临为帝,即顺治皇帝。
顺治十七年,巴牙喇营改称护军营,护军营按旗设立,八旗各一,主官为护军统领,其下为正副护军参领,参领以下又有委署护军参领、护军校、蓝翎长等中下级军官。
清代对各级职官的铠甲形制都有详细的规定,护军营中除了护军校和护军士兵之外,各级军官在需要穿甲时,穿戴的都是自己官职相对应的甲。护军校和护军士兵的甲为单独设计,不在职官甲胄之列。
护军的制式甲胄有两种,分别称为前锋甲(胄)和前锋棉甲(胄)。
前锋胄的胄体为铁质,胄顶为葫芦状的铁叶,盔缨为红氂,胄体附件均为铁质,无护颈,护耳、护项均为布面铁甲结构,表面为青布,内里为月白色布,甲钉为黄铜钉。
前锋甲的甲身由上衣、护肩、下裳、前裆、左裆组成,下裳甲片外置,一共三列铁甲片,其余部件的结构材质与护耳相同。
前锋棉胄的胄体为皮革髤漆,胄顶为葫芦状的铜叶,盔缨为红氂(染红的牦牛尾),胄体附件(舞擎、盔梁、宝盖、盔盘)为黄铜制成。护耳、护颈、护项均为棉甲结构,表面和镶边为白绸,内里为棉布,甲钉为白铜钉。
前锋棉甲的甲身由上衣、护肩、下裳、前裆、左裆组成,表面和镶边为石青绸,内里为蓝布,白铜甲钉。
护军校的制式甲胄也是两种,分别称为前锋校甲(胄)和护军校棉甲(胄)。
前锋校胄与前锋胄类似,但护耳、护项的表面为白缎面,内里为素色布,两重边缘,分别为红片金(红片金为一种工艺,指的是讲长片状金箔和红色丝线编织在一起的一种纺织品)和石青布。
护军校棉甲胄与前锋棉甲胄类似,但甲钉为黄铜,甲身有袖子,护项、护颈、护耳和甲身的表面和边缘均为白缎,内里为蓝绸。
在整个清代,护军营的编制一直存在,作家老舍的父亲永寿便是正红旗的一名护军,庚子之变时,永寿在正阳门(一说天安门)和联军作战时阵亡,年38岁。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