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微生物调查局 无心妹子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一、“禽”流感
冬季是流感的多发季节,不仅只对于人类社会,其他飞禽走兽也不能幸免。我们人类通过接种疫苗、吃药休息,就能大概率地对付一过性的流感。飞禽走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如果禽类特别是家禽中爆发流感,等待它们的就是被扑杀的命运。
近期,韩国鸭群中出现H5N6疫情,几日间韩国扑杀了约20万家禽,一时间还引发了“鸡蛋荒”。不仅是韩国,美国与西班牙也相继爆出疫情新闻,韩国也停止了从这两个国家进口鸡蛋。这一系列事件,只是公共卫生决策系统的一次应急措施,笔者觉得无需太过恐慌。毕竟,流感年年有,每年都不同罢了。但是,了解这套决策系统背后的隐情,会帮助我们分析这看似残忍,却又无可奈何的应急措施。
韩国禽流感新闻(图片来源于网络)
流感病毒除了可以感染人,还可以感染多种动物,极少数流感病毒还可以跨种属传播。鸟类是流感病毒库的主要载体。比较常见的动物性流感包括禽流感和猪流感。这一次韩国疫情的来源,就是禽类中检测出的流感病毒H5N6变种。
流感病毒(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在所有流感病毒中,跟人相关的流感病毒有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丙型流感病毒。在这三种里面,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性最强,比较熟知的H1N1、H5N1以及H7N9都是这一型的。
那么这里的H和N到底为何物?H/HA:血凝素蛋白,N/NA:神经氨酸酶蛋白;HA与NA为病毒表面的蛋白。由于流感的流行性与这两个蛋白直接相关,科学家就以H与N来对流感病毒命名,也就有了以上的代号。
流感病毒H与N这两个“触角”极其善变,这种善变也称为流感病毒的进化机制。进化机制有两种:“突变”和“洗牌”。突变比较常见,也是病毒生存最常见的机制之一。病毒可以通过H与N两个蛋白的变化,让“触角”产生轻微的形变。
洗牌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每一次的发生都很大概率造成流感病毒的大流行。“洗牌”之所以可以发生,是因为流感病毒不仅可以感染人群,也会在家禽和野生动物中传播。
以H7N9为例,H7N9的H7来自于鸭子,N9来自于野生的鸟类,然后在家禽体内与H9N2发生了“洗牌”,产生了新的H7N9病毒。人群中并没有针对新H7N9病毒的抗体,从而会对新H7N9病毒易感,因此造成了大流行的可能。所幸,新的H7N9病毒暂时并没有产生能够人传人的突变,从而避免了真正的大流行。
为什么流感病毒的流行性始终是威胁公共卫生的“隐患”?这正是因为流感病毒“诡谲”的进化机制。
2013年H7N9在中国的遗传进化过程(图片来自CDC)
对应流感病毒的“突变”和“洗牌”的进化机制,科学家也一直努力在应对流感病毒的流行局面。面对流感病毒在家养禽类和野生禽类中“洗牌”的情况,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对家禽疫情的监控和处理机制。因为对于候鸟,我们很难做到真正有效地监控。野生的鸟类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载体,而且还是可移动的载体。一旦野生鸟类携带的禽流感发生变异,就很可能在迁徙路途中传播给当地的家禽,从而爆发疫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爆发疫情后,全球就会陆续有跟进的疫情,并且疫情的传播路线与鸟类的迁徙路线非常吻合。
无奈之下,为了彻底遏制病毒从动物界传播到人界的可能性,如果发现家禽中出现新的禽流感变种,我们只能对成群的(甚至一个养殖场规模的)家禽扑杀,从源头上控制疫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还能不能愉快地“吃鸡”?
虽然理论上流感病毒可以跨种族传播,但并不是它想跨种族传播就能跨种族传播的,因为人类与禽类在进化上存在差异,再加上现在对于疫情“零容忍”的公共卫生政策,作为民众,确实无需太过担心。
在2013年我国出现的禽流感疫情中,即使经过如此复杂的“洗牌”,也只出现了非常有限的感染病例。根据以往经验,流感疫情三个月之后就会自然消退,重新回归沉寂。
目前,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对于流感病毒都处于严密监控的状态,大规模扑杀家禽,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没携带病毒的家禽进入市场。另外,流感病毒本身非常脆弱,消毒和正常的食物加热都能灭活病毒。这段时期,只要做好以下几点,我们还是可以愉快地吃鸡:
1,尽量少接触活禽。
2,接触活禽后勤洗手。
3,买经过检验检疫的禽肉
4,禽肉加工过程中注意生熟分离,充分煮熟禽肉即可。
参考文献:
1,Gao R, Cao B, Hu Y,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 (H7N9) viru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3, 368(20):1888.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fluenza
3,《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