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水浒传》常常对宋江特别的厌恶,一直在祈求朝廷的招安。就像李逵说的那样杀到东京夺了鸟位才心里敞亮。
宋江从小受君忠思想教育,长大后又靠忠义形象立身,骤然间让宋江完成从一个忠君爱国之士向弑君灭国之人的转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不仅对宋江而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理门槛,而且还会对其苦心树立的忠义形象有很大损坏,甚至会在梁山内部引发巨大震动。在这种底气不足、前途不明的情况下,思想上的杂念便会异常活跃,忠与不忠就成为萦绕在宋江脑海中来回反复的问题,并对最终决定产生很大影响。
梁山处于梁山泊中,没有耕地。王伦时期以抢劫为生,是典型的土匪时期。晁盖、宋江都是奉行的流寇主义,没有像田虎、方腊建立根据地或游击区,不从事粮食、渔牧等生产劳动。梁山集团唯一的收入就是抢劫,应付一段时间后,就去打仗抢劫,为喽啰们提供衣食保障。
向朝廷妥协,自己一生可有荣华富贵。自己继续革命,万一不成功,自己和手下弟兄可能会万劫不复,谁能跟朝廷抗衡,自己手下虽有人马,可是长期下去,如何得了。如果掳掠百姓财物,肯定会激起民变。如果不对老百姓进行烧杀掳掠,自己又不能自给自足。时间一长,梁山上的弟兄自然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无衣无食。
宋江清楚的知道,既没有人马有没有经济基础的他们,现实出路只有两条,一是没有吃喝自行解体,二是接受朝廷招安。解体不符合宋江实现野心的需要,那只有一条路可走——招安,宋江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亲自去东京寻求招安路子,终于得到了朝廷的回应,最后众人随宋江接受招安,归属朝廷,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可见招安符合梁山的大局利益,实现了梁山好汉招安做官的人生价值。但由于宋江想凭借梁山军队和朝廷谋取更大利益,不按照朝廷分散安置的办法办理,以回梁山为要挟,妄图保持梁山的原建制,受到了朝廷的猜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最后以悲剧的色彩落下了梁山事业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