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是陋习吗?生完孩子后这样做才对!

有关“坐月子”的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产褥期:妇女生产后最初的一段时期,按照现代医学的定义,产褥期指从胎儿、胎盘自产妇身体分娩出以后,一直到产妇身体的各个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需6-8周。

在中国:产褥期称为“月子”或“坐月子”。

坐月子(月子):中国民间对妇女生产后度过产后恢复期特定生活方式的一种俗称。

“坐月子”概念本意是指在产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通过保持特定生活方式(由狭义的“坐床休息”派生出俗话“坐月子”),实现产妇身体复原,发挥防病甚至治病的作用。

坐月子时间:一个月(30天)、6周(42天)、6~8周、100天。

自从发生了好几起“产妇捂月子中暑身亡”,大夏天不开空调,不开门窗通风,不洗澡,还包着头,先不说会不会热死,就是浑身臭汗,喂奶,孩子的卫生也不能保证呀。还有牛奶,水果寒凉,忌生冷寒凉不让吃,一天一只鸡,十个鸡蛋,顿顿海参小米粥,不能出门,要卧床静养等,很多产妇受到母亲和婆婆的约束,就算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坐月子”,也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住在婆婆家或者娘家,自己的妈妈和婆婆都是这样过来的,也是无奈的选择。其实“坐月子”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的体现,和心理方面的部分满足,比如说忙里忙外伺候老公,公公婆婆的媳妇,终于可以理所应当的休养生息,被一家子人伺候着了。

举个例子,比如传统的北方居民,冬天本来就没有什么水果,即便有个苹果,冻的带着冰碴子,不要说产妇了,就是大老爷们吃了,也有可能拉肚子,不舒服。而且很多人在孕前就没有良好的膳食习惯,蔬菜水果就吃得很少,如果产后直接吃两三个水果,也有可能会肠胃不适。再者,过去家里保温和洗浴系统并不完善,大部分人,冬天也是很少洗澡的,产妇怕受风着凉感冒,就形成不让外出,不让洗澡的习俗。代代相传下来。现代人“坐月子”,包括在正规医院,医生也是建议产后可以洗澡,擦浴和适度吹空调的。避免高温影响产妇休息,产褥期产妇汗液分泌旺盛,汗液滋生细菌,避免产褥感染(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一),也是鼓励产妇刷牙的,本来雌激素上升就容易导致妊娠牙龈炎,口腔感染,牙龈萎缩,所以产妇更要做到餐后刷牙,保持口腔卫生的好习惯。大部分产妇尤其是城市人口,不刷牙,不洗澡,不能开门开窗的现象并不是很常见。

而且,如果是父母,公婆,家人,和当地风俗都说水果蔬菜是生冷,要煮着吃,产妇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尽管哺乳期妇女对于VC的推荐量比普通成人还要多1.5倍,膳食纤维也是要适量增加,防止产后便秘,果蔬按理说是应该比之前还要多吃一些的。但是如果你端一盘生的蔬菜水果沙拉给她吃,她不开心,不认可,心情不舒畅,反而对休养生息不利。而她喝小米粥吃海参觉得身心愉悦,心情好就可以保证了泌乳顺畅。有些心理安抚和满足感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喝汤下奶,从营养学角度告知产妇营养物质都在肉、鱼等“干货”里,汤里非常少,建议她喝汤的同时适当吃肉更利于“下奶”,新妈妈们也会乐于接受的。其实从孕前就调整膳食接近或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和比例,“学会吃饭”,产后的科学“月子餐”就能更好接受和推广。

所以说不能一句“坐月子是陋习”就把传统的习俗否定了,最好的方式是积极宣传正确科学“坐月子”的方式,尤其是父母公婆这一代人,毕竟子女是要听父母的话。有些方式可以变通一下,比如蔬菜煮汤(最后放,加热时间短),果蔬入饭(菠萝饭,水果饭,在做好的热饭里,拌好水果,尽量避免加热损失VC,口感也不感觉凉。或者果蔬泥加入面粉全谷物粉蒸馒头花卷,做面条等)。这样,既能保证果蔬的食用量,又不至于和老年人闹得不愉快。而且产前养成每天喝奶的好习惯,产后了解钙需要量更多一些,就能做到“餐餐有奶”,也不会乳糖不耐,否则本来没有喝奶习惯的产妇,你按照产后建议的膳食宝塔500克牛奶让她喝,本身乳糖酶就不活跃,一下子喝这么多奶,很有可能胀气,腹泻,反而影响心情,不利于泌乳。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