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知己者毁容,为知己者死,这个杀手不太冷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最早出自一个刺客之口,这个刺客就是豫让,被公认为史上最认真的杀手,笔者却以为他是史上最矛盾最迷茫的刺客。

豫让不但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而且还为知己者毁容。

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智伯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智伯被赵、韩、魏所灭,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骨做成酒具,每日用来喝酒。智伯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刺杀未遂被抓获。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念其是个义士,于是让手下释放豫让。之后豫让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炭使声音嘶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再次失败,又为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豫让用漆涂身,弄成满身癞疮,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之后在街市上乞讨,以伺机行刺赵襄子,他的形象,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却被朋友认了出来,朋友为他垂泪:“为何不委身于赵家伺机杀之?何苦如此自残形体?”豫让说:“我若委身赵家为臣,再去行刺,就是怀有二心,那样做是不忠不义!”

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也是赵襄子命不该绝,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于是豫让再次被捕获。赵襄子得知眼前这个面目全非的人还是豫让时,就很不理解了,他责问豫让:你当初侍奉的范氏和中行氏都被智伯给消灭了,为什么不为他们报仇,反委身做智伯臣子?现在智伯死了又为什么那么卖力非要为他报仇?豫让的回答又是一段千古名言:“范、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以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知恩图报不容质疑,智伯死后,赵襄子用他的头颅做酒器,这得多大仇多大恨?让我们再看看赵襄子和智伯之间到底是什么恩怨?

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取而代之。智伯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家族。

智伯经常对赵襄子进行责骂刁难,侮辱赵襄子相貌丑陋、懦弱胆怯,甚至还把酒泼到襄子脸上,襄子的官兵都要求杀掉智伯以洗刷耻辱,襄子却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储君,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伯独吞晋国之心。前455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一个万户之邑。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而赵襄子却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智伯勃然大怒,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襄子只有退守晋阳,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智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襄子凭地利人和与敌周旋一年有余。后来赵襄子命家臣趁夜黑风高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在襄子的精心策划下,智伯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

由此可见,豫让的义并非大义,第一次行刺,赵襄子大度的放了他,使他心中顿生矛盾,而他之所以第二次仍然行刺未果,与他心中的矛盾与迷茫应该不无关系。一个对他有知遇之恩,一个对他有不杀之恩,也许,斩衣三跃而后自杀,对他来说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了。

本文来源:知历史 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