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空局研发该机构首个能自行在太空中移动的微卫星

如今,人造卫星已经被人们熟知,它们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卫星在我们不经意间充当了幕后英雄!

比如,某些报纸和杂志的发行变得越来越及时,这是因为卫星将它们的文字和图片传送到多个印刷点,以便加快它们在当地的发行速度。

有线电视首先靠卫星来传播信号,然后再沿缆线将信号传入我们的住宅。 有了卫星的 GPS 系统,路痴也能当出租车司机了。还有每天听到的天气预报,离开卫星的帮忙也是不行的。

现在各个国家发射的人造卫星充斥了地球高空轨道。但是,要知道人造卫星通常不是批量生产的。大多数卫星是定做的,用来执行专门的功能。其中的特例包括 GPS 卫星和铱星卫星。

人造卫星绕地运行肯定要有能源,哪来的呢?原来,它们都有一个能量来源(通常是太阳能电池)和用来储存能量的电池。 太阳能电池阵列提供的电力能够为可充电电池充电,较新的设计中还使用了燃料电池。

大多数卫星中的能量是极为宝贵的,而且非常有限。核能已用在了飞往其他行星的太空探测器中。能量系统始终处于监测之下,有关能量和其他星载系统的数据以遥测信号的形式传送到地面站。

那么第一颗围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来自哪个国家呢?它是前苏联于 1957 年 10 月 4 日发射的 Sputnik 号。由于苏联政府的保密措施,这次著名的发射过程没有拍下照片。

Sputnik 是一只直径为 58 厘米、重 83 公斤的金属球。但不幸的是,仅仅三周后,Sputnik 的信号就因电池耗尽而消失了。怪只怪那个年代的技术不行,开路人嘛,可以理解。

但是在现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人造卫星只会越来越高级。前两天,欧空局(ESA)就搞出一个全新 CubeSat 卫星,这个卫星可厉害了,它配备了两个微型丁烷推进器,成为了该机构的第一个能够自行在太空中移动的微卫星。

与打火机的原理类似,丁烷是以液体形态储存,通过一个小火箭喷嘴释放出来,液态丁烷转化为气体,产生极大的速度变化,由此实现位置调整。液体形态储存的目的是,可以在尽可能小的容积内,装入尽可能多的丁烷分子,因为其液态比气态密度要高 1,000 倍。

一般来说,卫星重量决定发射成本,卫星越轻,发射成本越低。而 CubeSat 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又小又轻还灵活,这么个宝贝自然会受到那些公司啊、航天机构等研究团队的青睐。

CubeSa t由一个或多个标准化的 10×10 厘米单元组成,可以放置各种实验仪器。此外还配备了一个高光谱成像仪,能够在 45 个不同的光谱波段对地球进行成像,以收集环境数据。

CubeSat 将于明年 2 月 2 日从中国发射,它将搭载中国长征火箭与中国地震电磁实验卫星(CSES-1)一起进入轨道,未来科学家还将用它预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