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我是蜗牛,其实我是一条鱼!厉害了我的鲷鱼宝宝的伪装术

物种:一种穴居慈鲷(叉新亮丽鲷)

栖息地:东非坦噶尼喀湖石质地区

外表具有欺骗性。仔细观察湖中有棕色条纹的蜗牛,你也许会发现其中一只其实是一条鱼。

这甚至连专家都给糊弄了。Shun Satoh发现很难数清慈鲷鱼宝宝的数量,当时他正在坦噶尼喀湖研究慈鲷繁殖。“经常性地,我会把这种鱼宝宝跟蜗牛搞混。”他说。

这种慈鲷,又称叉新亮丽鲷,把窝建在岩洞中——与各种蜗牛共享的栖息地。Satoh发现,目前岩洞中数量最丰富的蜗牛是Reymondia horei。鱼宝宝和这些蜗牛一样,都长着褐白相间的条纹,大小和形状也相似。

慈鲷鱼苗似乎是第一个已知的鱼类中冒充蜗牛的案例。蜗牛稀少的地方,这些慈鲷的鱼苗就不会长出条纹。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Satoh认为,如果他发现很难把这种鱼和蜗牛区分开,那么鱼类捕食者捕捉鱼宝宝也会很难。

当Satoh和他的同事移走蜗牛时,他们被成熟的雌性慈鲷当作潜在的捕食者连续攻击了两次。随着这道“蜗牛烟幕”的消失,这种鱼似乎需要加倍努力地让鱼宝宝活下来。

除了捕食者,雌性慈鲷也会赶走无害通过的食藻鱼。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能保障足量的水藻供以蜗牛食用,那么这种行为就能够将蜗牛吸引到岩洞中。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蜗牛都有条纹供鱼宝宝模仿,研究团队还观察到,雌性慈鲷把没有条纹的蜗牛从岩洞中带走,有效地为有条纹的蜗牛腾出了更多的空间进行繁衍。“这个观察结果强烈地表明,鱼妈妈的行为提高了后代被误以为是难以食用的蜗牛的几率。”研究动物伪装的John Skelhorn说。他还说,这是第一个关于一种动物改变另一种动物伪装效果的案例。鱼妈妈和鱼宝宝相互配合,优化了伪装效果,因而可以耗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击退敌人。

但是当蜗牛被移走时,鱼宝宝的生存率并没有降低,这是因为鱼妈妈加强了警戒。

由于鱼宝宝得到多方面保护,鱼妈妈就成了从这种伪装中收获最多的角色。

“在所有关于伪装的文献资料中,调查方向都是动物个体怎样从它们自身的伪装中受益,”Skelhorn说,“但这项研究结果却似乎表明,伪装并不一定会直接给伪装者带来收益,相反却给了第三者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