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的人造卫星跟踪观测系统成功地捕获到两个多月前失控的一颗返回式卫星。那么,为什么有的人造卫星能返回地面呢?
有的卫星在完成任务后是需要返回地面的,如卫星拍摄的地面胶卷、太空中完成实验的材料、随卫星上天的动物和植物种子等。这种需平安返回地面的卫星称为返回式卫星。卫星的返回,表示了航天任务的最后圆满完成,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跟卫星上天相反,卫星返回是一个减速的过程。为了可靠地回收,通常把需要返回的物品和在返回过程中需要工作的设备,集中在一个称为返回舱的舱体里,而无需返回的部分则在返回过程中提前抛掉,让其在大气中烧毁。
为了确保返回舱从太空轨道上安全返回地面,必须突破以下五大难关。一是调整姿态关,先要把卫星从其在运行轨道的姿态准确地调整为返回姿态,并保持其稳定;二是制动关,按时点燃制动(反推)火箭,使卫星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让返回舱进入预定的返回轨道;三是防热关,卫星在进人地球大气后,空气摩擦使卫星表面温度高达1000℃以上,因此不仅要保证返回舱在高温下不被烧毁,还要让舱内温度保持在仪器能工作的最高温度以下;四是软着陆关,利用降落伞和回收系统,使返回舱在大气层较低高度范围内用很低的速度(约10米/秒)着陆,保证回收物品的完好无损;五是标位及寻找关,要及早准确地预报和测量出返回舱的落点位置,使回收区的工作人员尽快发现返回舱,以尽快开展回收作业。
卫星返回技术是人类征服宇宙的一项重要技术,难度很大。拥有卫星发射技术,并不等于拥有卫星返回技术。我国于1975年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迄今已成功发射17颗,按计划平安返回地面16颗,是继美国和苏联(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这门技术的国家,日本和法国也只是近几年才步人这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