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处在一个新环境,甚至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却可能会出现一种强烈的熟悉感,这可以说是最奇怪的感觉之一了。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那你应该是在重温过去的经历。
这又被称为似曾相识,大约70%的人都出现过这样的感觉。根据《博闻网》(How Stuff Works),15岁到25岁之间的人最容易经历这种情况。
如果事情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许就很难理解,但若想体验又好像刻意去记住一个不太记得的梦,而绞尽脑汁回想是否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时,这种感觉又消失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很难在实验室中重现,所以研究人员无法直接进行相关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大脑如何以及为何会采取这种奇怪的方式倒是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理论。
大脑中的意外触发
早在2006年,利兹记忆组(Leeds Memory Group)的科学研究人员就在实验室里利用催眠来激发大脑识别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这种感觉。
这个实验基于这样的理论:当我们对某物或某人产生熟悉感的时候,大脑中会发生两个关键的过程。
首先,大脑通过记忆来检查我们是否已经观察过这种场景,如果找到了对应的场景,那大脑的另一个区域就会认为它是熟悉的,而第二部分则可能是意外引发的。
研究人员招募了18名志愿者,先让他们看24个常用词,然后在催眠他们的同时告诉他们,红框里的单词是他们熟悉的单词,绿框里的单词是原来列表里的24个单词。
清醒之后,志愿者给出了一系列不同颜色框里的单词,包括一些没有出现在原始列表中的单词。
在这个小组中,10人表示他们看到红框里的新单词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5人说他们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记忆错误
多年来,心理学家们对“似曾相识”的感觉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解释。
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源于大脑中长期和短期回路之间出现某种故障,导致新信息直接进入长期记忆。
还有种可能是,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直接跳过了大脑通常用来储存信息的机制,所以我们可能会觉得正在经历过去的事情。
另外,这也可能与顶叶皮层有关,顶叶皮层是大脑中产生这种熟悉感的区域,它可以在不触发与记忆相关的其他区域的情况下被激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难确定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种熟悉感,诱导因素通常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或人,而只是一种模糊的熟悉。
第四种理论认为,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由错误记忆引起的,是心理学家瓦莱丽·瑞娜(Valerie f . Reyna)提出的错误记忆的主要理论之一。她告诉《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似曾相识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与错误记忆有关,因为它是一种记忆分离的效果,将现实与记忆分开。很多种不同的记忆分离体验都可能发生,有时候你不能确定一件事到底是来自梦境、自己的真实经历或是电影中的片段,还是真真切切地在现实中发生过。”
还有可能是记忆错配
然而,心理学研究者阿奇拉·奥康纳(Akira O'Connor)去年的研究表明,罪魁祸首可能不是错误记忆,倒是可能是大脑检查记忆的信号。
据《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报道,奥康纳和他的团队对21名志愿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并做了一项常见的错误记忆测试。
为了做到这一点,给每个人一系列相关词汇,如床-bed、夜晚-night、打盹-snooze、小睡-nap。然后,当被问到后面的单词时,他们倾向于说出自己听到的相关单词,一般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睡觉-sleep”。
为了创造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研究人员询问志愿者是否听到以”s”开头的单词,他们回答没有。但是当问到“睡觉-sleep”这个单词时,他们认为自己可能没听到,不过感觉很熟悉。
研究小组希望看到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突起,如海马状,但是并没有。而参与决定的区域却是活跃的。
奥康纳在布达佩斯的国际记忆会议上展示这些发现表示,大脑的前脑区域可能会浏览我们的记忆,如果发现我们自认为经历过的和实际经历过的事情不匹配就会发出信号。
奥康纳在一篇有关研究结果的博客中写道:“涉及到记忆冲突的大脑区域似乎驱动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不是错误记忆。这与我们的想法一致,我们也正在纠正记忆信号中的意识偏差,这反过来也会揭示,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的错误会下降,这对预防记忆错误有很大的意义。”
蝌蚪五线谱编译自sciencealert,译者 孙慧敏,转载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