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探究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中国服饰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尤其是女性服饰,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定位本质相关。

本文从服饰探究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号召下,妇女走出家庭,同男人并肩工作,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向男性看齐,以求男女平等,女性在服饰上的追求趋向男性化,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建设装等成为女性的主要服饰,而颜色则以简单大方的中性色彩蓝色、军绿色以及灰色为主调。

这种服饰虽然可以体现女性在政治上获得民主、自由和平等,但是从美学方面讲,这种就造成了男女无性差别、无阶级差别,设计也比较简单划一。

这还得从时代背景来分析,一般来说,当时女性服饰的象征意义要大于美学意义。

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男女比较平等的关系。

“女红卫兵”现象的出现,是女性地位不断强化的结果。

这一时期,女性的男性化尤为严重,旧军装是“特权”的象征,短发,绿军装,红袖章,腰系皮带成为新的时尚潮流——人们普遍的认为“朴素”是美,而其他的例如扎辫子,烫发或有花色的衣服被当作“四旧”、“封资修”破除。

这时的女性服饰文化,被打上强大的政治因素。

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复苏,人们精神面貌也开始发生变化,“文革”时期的“老三色”的穿着被摒弃,女性对美的要求开始大幅提升。

如衣领、袖口露出鲜艳的花色,或穿着色彩艳丽的羊毛衫;发型呈现多样化,如烫出弯曲刘海,梳蓬松多样的发辫等;服装样式也开始多样化,出现猎装,夹克,以及可以较好的体现女性曲线美的小脚裤等也开始盛行。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服饰开始趋向个性化,性感化。

女性从被禁锢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简洁、明快、合体的服饰,尤其强调突出女性的性别特征——躯体美。

随着地位的上升,女性积极与男性竞争,进而拥有自己的事业,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改革开放后,女性逐渐开放的服饰风格,我们可知服饰不仅展现出优美的体态,强调女性的气质和优雅,而且还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穿着者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