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随着寒冬进一步转寒
“气荒”“气短”刷屏网络
“煤改气”成了引起气荒的主要原因
这下“环保又影响民生”了
还有对于今冬的蓝天
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口中都成了
“大风”刮的
即使有各种误解、质疑还有
“怼”
环保部仍然表示
环保之志不能短
环保努力不能断
作为佛系小编都看不下去了
必须要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
来掰扯一下了
气荒是煤改气导致的吗?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原热能工程系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强介绍。
数据显示,
2017年1~10月,
全国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18.7%,
其中,
城市燃气增长10.1%,
工业增长22.7%,
发电增长27.5%,
化工增长18.2%。
这说明什么?
没有煤改气之前,
天然气用量已然增长了,
再看煤改气贡献了多少。
到目前为止,
“2+26”城市实际有319万户完成了“煤改气”,
加上集中供暖锅炉改气,
预计采暖季将新增需求量为50亿立方米左右。
平摊到120天供暖季,
即日均需求增量4200万立方米。
从12月份全国数据来看
全国日均用气量为8亿立方米,
较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
也就是日均需求增加1.3亿立方米。
晕菜了吗?
对于数学不好的人来说,
可能真的有点晕,
小编也是看了两遍才勉强看明白。
以12月为例,
全国日均需求增加1.3亿立方米,
预计煤改气日均需求量增加4200万立方米,
占比4200万/1.3亿,
结果约为30%。
所以,
天然气用量增长了是绝对的,
不过也是全方位的,
工业、发电、化工和民用都有贡献。
谁阻碍了你正常取暖?
原定于今年投运的,
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没有投产,
直接减少供应能力
2000-3000万立方米/日;
中亚气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
4000万~5000万立方米/日,
看清楚了,
是每天减少了这么多,
如果不出问题,
民用“煤改气”的每天4200的用量,
不止是满足,
还能有富裕呢。
另外即使短缺,
按照国家天然气使用政策,
基本的原则应该是压非保民
(压低非民用气,保障民用气),
但很多地方优先给了工业。
另一方面,
民用气比非民用气便宜,
一些城市燃气公司“趋利”,
打着民用气的名义申请到更多天然气,
之后销售给出价更高的非民用使用,
赚取差价,从中牟利,
使本该保障民生的天然气供给更加紧缺。
群众的利益谁来维护?
12月15日至17日,
环保部派出839个组1678人,
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
供暖保障工作开展专项督查。
群众因煤改气不到位挨冻的情况下,
如果有关部门不管、
地方政府不纠错,
那么请问,
群众的利益谁来维护?
这个时候,
环保部门站出来了。
其实在12月4日环保部下发
《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
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时,
很多人就有这样的想法:
环保部门在这时候发这样的函,
就把个别地方群众
由于煤改气不到位而挨冻的锅
给背上了。
但是从实践看,
12月4日发的特急函,
确实纠正了一些地方的做法,
维护了很多群众的利益。
煤改气确实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
但环保与民生从来都是统一的。
从眼前看是取暖,
这是急迫的民生需求。
从长期看是蓝天,
这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为什么要走清洁能源之路?
各种研究表明,
民用散煤确实加剧了,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灰霾,
民用散煤燃烧,
是京津冀地区重污染主因。
然而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二氧化碳的排放仅为煤炭的一半,
氮氧化物仅为五分之一,
二氧化硫几乎为零。
今年11月,2+26城市,
PM2.5同比下降37%,
改善程度前所未有;
北京重污染天数从去年11月的7天
降至今年11月的1天,
“煤改气”“煤改电”的贡献功不可没。
朋友圈的蓝天白云多了,
网络上的吐槽和调侃少了,
净化器和口罩的出镜率也低了,
证明今冬的雾霾确实少了很多,
无需更多数据来说明。
我们不能一边点赞蓝天
一边埋怨“煤改气”。
当然,
清洁的环境是人心所向,
温暖地过冬也是民之所需。
煤改气是一项惠民工程,
并非只为环保而推行。
对于改变落后的能源使用方式,
方便和改善群众生活,
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个时候,我们应统力配合,
齐心协力,万众一心,
群策群力,克服困难,
确保民生,温暖过冬。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