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红包又不能发财,为什么还是爱抢?

导读

过年期间你抢红包了吗?很多人为了抢红包,都快把手机屏幕戳烂了……BAT按照惯例又开始放大招派红包,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之余,你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抢红包又发不了财,为什么人们还是爱抢?


1.抢红包为了维系感情、表达祝福

发红包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我国汉朝,唐宋日渐兴盛,传统的红包就是指春节的压岁钱,它既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也被当做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有辟邪作用的护身符。记得儿时,在除夕夜或者大年初一,当从枕头下发现用红纸包裹的压岁钱后,兴奋异常,红包金额虽不多(仅几元钱),但那种美好的感受,仍记忆犹新,长驻心间。

从传统上讲,红包曾长期蕴含着喜庆祥和的情绪和浓烈的情感氛围。曾几何时,我们熟悉的红包一度被滥用,甚至被邪恶化,记得央视曾发过一则公益广告,内容是对各种不正当的红包说不,红包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近两年由微信及支付宝推出的红包,让这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极具情感色彩的文化符号——红包,再度重见天日,并赋予其在移动互联时代下更丰富的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羊年春节期间,在数亿人参与抢红包的活动,让中国红包在世界面前大大地风光了一回。国外媒体和民众连声惊叹,令他们难以理解和想象的是,中国人竟然在手机互联网上大张旗鼓地公开“抢钱发钱”,这在他们的文化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电子红包的开发者,恰到好处地把握和利用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做足了功课,使该产品一经问世就被牢牢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使用便利,体验良好,老少皆宜的特点,让参与者从心理上产生认同和归属感,情感上达成了共鸣,国人曾被压抑的红包情结再度释放,比过往更热烈,更富有激情。


2.我们之间是有联结的,我并不孤独

每逢重大节假日,就是抢红包大战最凶猛之时。一方面源于人的好奇心,当群里有人发出红包,必会有人关注反应,毕竟红包的大小我们只有参与才能知晓,在充满渴望和期待及不确定性情绪的驱使下,让你忍不住迅速出手,戳开红包,即使仅得几分钱你也不亏,还可窥探其他群友的收益动向,排行榜单等信息。有时这种查看谁在发、谁在抢、发多少、抢了多少的内在动机,是可以帮助人们搜集到群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的质量和水平。有时候,你可能并不担心自己发的红包被秒抢,而更在意所发红包若无人问津,这种事情背后说明了什么,值得深思。

另一方面源于人们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国外有团队曾做过实验并得出结论:东方人比西方人普遍更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其从众心理也较西方人更积极,更强烈。我们都知道国人有较高的随大流的水平,而这种用无成本无风险的方式去抢红包,讨彩头,即使没有抢到心情也不会太差,若得小钱欣喜,获大奖则笑纳,何乐而不为呢?


3.通过红包,我们试图把弱人际联结向稍强一些的方向转化

当人们习惯了手机红包的发送方式后,在自己加入的群组中,开始较为频繁的发送红包,其目的虽出于多种考量,但这种小钱的发放,却可起到聚集群组人气,强化自我形象,提升群组活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参与者因这样的互动互联,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社交互动得到维系,套用当下最流行的词,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人际互动中最需要的那个部分,就是被关注、被接纳、被认同、被赞许。

由于红包发放者的身份并无限制,人人皆可,金额随意,完全自由掌控,在整个过程中彰显出互惠互利的平等,积极,友善的人际互动关系。抢到红包的朋友,除了经济上小有收益外,内心有一种被重视被关怀的感受,而发红包的人虽付出了少许金钱,却得到了众人的积极回馈,当点赞、鲜花、掌声及感谢的话语被频繁接收时,人的自尊也得到较大满足,顿感面子提升,人气爆棚。中国人向来有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之礼仪,因此一发红包常会引起连锁反应。

另外,从人的生理层面上看,人们在这种需求被满足的情形下,在充满积极,兴奋的情绪氛围中,身体中那些促进快乐的激素被更多的激活,既紧张又兴奋的感觉使人们更有兴致地投入其中。抢红包本身还能激发出人们的某种“战斗”欲望,这是一种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始本能,当那种曾长期渴望却又总被压抑的感觉涌上心头,被有效挖掘出来后,内心美妙的自我掌控感,让人们欲罢不能,深陷其中。于是,我们常会看到,群组中一轮又一轮的红包雨猛烈飘落,人们仍乐此不疲,甚至有少数人半夜里跟打了鸡血似的仍战斗在红包抢夺的第一线,毫无收手和困倦之意。


农历新年刚过,红包大战却硝烟未散。希望大家能保持良好心态,轻松迎战,在获取心情愉悦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与自己身边最重要的亲人们间情感互动,尽力做到有节制,量力而行。


(作者:潘鸣,青岛一鸣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专家,微信公众号YMXL525,原创约稿文字,转载请获得授权)

(编辑:《科普中国》薛燕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