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国家宝藏》中的石鼓,居然和二进制(0101)有关系!

文字是如何起源的?

这就要从远古时代说起,最早的先人为了不忘记或者纪念某些事,就开始“堆石记事”、“结绳记事”。慢慢的,人们发现时间久了,看着一堆堆石头或者一条打满结的绳子发呆,已经记不清发生了什么。那么怎么办呢,如何将事件传承下去呢?

黄帝时期的一个左史官发明了文字,史称“仓颉造字”。《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意思就是,一开始是象形,称为文;后来形声具备称为字。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仓颉造字台遗址(蒋jie石曾拜谒过)

后来慢慢的发展成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其中,甲骨文顾名思义为殷商时期龟甲等上刻的文字,而金文则是商周时期青铜鼎器上的文字,大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包括石鼓文和籀(zhou)文),小篆则为秦统一文字。

记载文字的载体有哪些?

殷商时期多以龟甲来占卜或者记事,商周时期多以鼎来记大事件,春秋战国时期多以简牍来记事,特别事件以鼎、石刻、石鼓等来表彰怀念。东汉蔡伦发明和改进纸张以后才多用纸张记载,当然还有丝绸。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

?哪种最为便捷的?

想必大家对古代文字载体中最熟悉的莫过于竹简,影视作品中, 常出现一摞摞的竹简,有人在用刀刻,这种先入为主的想象让我们对竹简有了很多误解。

把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条上叫做竹简或木简;写在较宽的竹片或木板上叫竹牍或木牍。也就是说简不一定都是竹子的,而是即使是竹子的,根据宽度不同还分为竹牍。“汗牛充栋”和“韦编三绝”,就是来形容有阅读大量的竹简或木简而是个饱学之士,反过来说发现竹简或木简制作工艺由于太过繁琐,以及比较重,相对轻便的纸张就逐渐代替了它们,成为当时乃至现在都非常流行、便捷的文字载体。事物都是发展的,二进制代码的载体形式储存文字更加便捷,逐渐成了主流,但是否能代替纸张的位置,还有待商榷!可见纸张的位置,很难撼动。

竹牍

?那么竹简文字都是用刀刻上还是墨写的呢?刀笔吏是干什么的官员?

就目前已经出土的竹简来看,几乎都是用毛笔蘸黑色的墨书写而成的。如战国时期《清华简》,先秦时期《睡虎地秦墓竹简》,西汉时期《银雀山汉墓竹简》,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时期简牍,皆是墨写。刀笔吏,是掌管书写的文官不错,但并非字面意思以“刀”为笔进行书写,而是墨写有误,用刀削之,接着墨写。刀相当于现在“橡皮檫”。

竹简成册

?为什么要用石鼓记载?

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因为特殊需要而书写的文字,甲骨文是商王和一些贵族占卜的记录,而金文则是为了纪念一些特定的事情而铸刻于铜器上的文字,相应的载体就是龟甲(或其他动物骨头)和鼎。如后母戊鼎(原司母戊鼎)、秦公簋等。

石刻也是为了记载丰功伟绩而刻,著名有秦始皇的泰山石刻。

另外,宝鸡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磐,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磐,文字多达180多个,字形为籀文(大篆的一种),酷似石鼓文,文字记载了一次宫廷宴乐活动。根据文字“共桓是嗣”,就是说共公和桓公的继承人,推测为秦景公时期。

秦公一号大墓石磐(复制品)

石鼓是秦时制作的十个馒头状的花岗岩石墩,形状像鼓,才后人称为石鼓。石鼓上有四言诗,主要记载秦国君游猎之事。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刻于石鼓上呢?秦始皇东巡留下了诸多石刻,目的在于刻录其丰功伟绩,以及丰功伟绩所到达了这里。

那么,会不会秦石鼓影响了秦始皇东巡留下石刻呢?

以此推理的话,应该是秦国国君疆土到达了陕西宝鸡陈仓(石鼓最早发现地),而秦国疆域最先达到此的国君,或者在此当政的国君所立。

在秦国九都八迁之中,从西犬丘迁都至秦邑(今甘肃天水清水县附近)、汧城(今陕西陇县)、汧渭之会(今宝鸡,汧河与渭河交汇的临近区域)、平阳(今宝鸡陈仓)、雍城(今宝鸡凤翔)、泾阳(今咸阳的泾阳)、栎阳(今西安的阎良),最后定都咸阳。详见秦国九都八迁之简介

其中,石鼓被发现的地点陈仓,在秦国时期为平阳。平阳秦国营建的第五座都城,也是迁入关中后营建的第三座都城,使用时间36年。详见秦国九都八迁之平阳。

那么在平阳(陈仓)的国君都有谁呢?

秦宪公(一作秦宁公)(前725年-前704年),在位12年。秦宪公二年(前714年),将秦国国都由汧渭之会迁至平阳。葬秦陵山。

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秦武公、秦德公之弟,在位6年。

秦武公(?-前678年),秦出子之兄,在位20年。葬于平阳,首位使用人殉的秦国君主。

秦德公(前710年-前676年,在位2年。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前677年,秦德公将秦国首都迁至雍城。葬于阳,长子秦宣公继位。

争议: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郭沫若认为《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唐兰先生认为战国时代秦献公十一年等说。

然后,研学君认为是不是有那么一种可能呢?

石鼓被发现的地点陈仓,在秦国时期为平阳,势必平阳在位的国君之一所为,那么可能为秦宪公、秦武公或秦德公所作,用途与秦始皇石刻类似,记载其迁都之后,疆土扩大之丰功伟绩。仅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编辑&撰写|HoweYee

维新ID: 研学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