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科了个普 卓思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上火”作为最为流行的中医术语,早已脱离了医学范畴,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出现牙龈肿痛、鼻窍出血、咽喉肿胀、口舌生疮等症状时,人们都会用“上火”来表达,且男女老少,东南西北各地相互之间交流绝无障碍。和上火有关的广告宣传语也早已家喻户晓。某凉茶品牌更是成为了重庆麻辣火锅的标配。
近日,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在《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上宣布,国家863计划研究结果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大约10%,该言论令王老吉再次成为了舆论热点。媒体普遍认为,王老吉集团此番表态有哗众取宠之嫌,有报道称,70%以上的消费者对这个说法表示质疑,可见来自李董事长的这番言论确实有点离谱。本文暂不深入讨论王老吉的所谓延寿效果,就来谈谈“上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什么是上火?
中医把人体受“火热之邪”侵袭,进而引起全身或头、面、胸等局部出现的一系列“热证”表现称为“上火”,并将其分为心火、肺火、肝火及胃火,其症状为心火上炎致口舌生疮,肺胃火上炎致咽喉肿痛,肝火上炎致目赤肿痛等[1]。中医对“上火”的定义和解释有一套基本自洽的说辞,普通人很难对其中缺乏科学性的描述提出质疑,因此“上火”一说在中国流传几千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现代医学对“上火”的解释非常简单,即指人体在免疫功能下降的状态中,出现的炎症、局部感染以及过敏等症状[2]。
“上火”有什么症状?
中医认为,“上火”除了上文提到的、表现在头部、面部等部位的诸多症状外,还有如胸闷肋疼,烦躁易怒、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燥臭,脉细数或洪数或弦等等[3]。由此可见,中医将很多其理论无法解释清楚的症状均归结为“上火”。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所阐述的很多症状并非“上火”所致,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或者由病菌病毒引起。西医将“上火”的症状归结为口腔溃疡,牙龈炎,眼睛干涩肿痛,疱疹等。
为什么会“上火”?
传统中医对上火的解释非常复杂,“上火”系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气血阴阳失衡,用中医术语来说,包括六淫侵袭( 平时说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当其太过,比如夏天太热,冬天太冷,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侵入机体,导致“上火”) 、七情妄动(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致病。但当它们过度时,比如太过于高兴,悲伤等也会成为上火的因素) 、饮食不当(致“火”食物摄入,饮食不节导致内多滞热,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化热,逸过度( 久病劳伤、紧张忙碌、劳心耗神) 、 长期嗜酒、饮水量少、劳先天禀赋( 由个体先天因素决定,本身就有身体虚弱等症状) 、药邪与医过(用药不当,或者医生的治疗不当等)。
在现代医学中,“上火”的原因更具体化,更容易被理解。
以下诱因皆可能引发“上火”症状:体质因素、不良生活习惯( 失眠、熬夜、吸烟) 、精神刺激( 情绪异常、精神压力过大女性中更为常见) 、代谢因素( 代谢物排泄障碍致体内代谢废物蓄积) 、疲劳过度(极度忙碌的生活、生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致身体兴奋) 、环境因素( 环境刺激、久热缺水) 、病毒因素( 毒细菌病毒侵犯、疤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HIV 病毒等使机体免疫失调) 、气候因素、其他因素(营养成分分子与食道中的自由水结合形成氢键并释放能量、VB和VC缺乏、女性还与月经期相关) 。
从“上火”的起因来看,中医方面的解释过于笼统,虽然提到了多种致病因素,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并未触及微生物、过敏等本质问题,
然而,现代医学认为,生活习惯(包括吃,住,睡眠等)的不当和细菌病毒的侵犯,是导致身体炎症和过敏极为重要的因素。比如口舌生疮,是由于如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导致身体免疫力低下,造成存在于体内的疱疹病毒再次活跃而引起的,其与肝脏虚弱,并无关系[4]。
上火了怎么办?
解释了“上火”为何物,大家更想了解的是上火了到底怎么治疗。
相信大部分人并没有理解上火的本质其实是免疫机能失衡引起的身体过敏或者炎症反应。因此会沿袭传统的中医理论以调理身体为由,服用所谓的“泻火”中药或者治疗脾胃虚弱的中药。中医所提倡的“外火内治”,指的是通过调节脏器的功能来降火。虽然表面上看与现代科学的认知并非完全相悖,然而将外在的“上火”症状对应到相应脏器却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仅仅是局部的发炎过敏,却服用了根本没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的脏器“滋补”药,不光可能会延长病程,还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过敏反应。
大部分中药方剂,虽然来自于中国古代上千年的中医实践经验,但未经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实际的有效性大大存疑。古代数千年之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始终停留在很低的水平就是中医药有效性低下的最好例证。有很多中草药在经过现代医学的评价后,显示出强烈的副作用,甚至有致癌的效果,比如常用于治疗上火的药物,大黄(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导致黄疸。能引起肝细胞退行性变化、前列腺上皮肥大或增生),麻黄(能导致高血压、心悸、神经损伤、肌病、中风、精神错乱、记忆力丧失,可致死。有肝毒性)等。不加科学诊断就服用成分复杂的中药,简直是搞不清服下的到底是治病的良药还是夺命的毒药。
针对“上火”,现代医学采取的是对症治疗,即哪有问题治疗哪里。并不会将局部的病灶牵强附会于某个脏器的虚弱。如口舌生疮症状时,进行局部的炎症对症治疗即可。如果是女性由于生理期的荷尔蒙变化,发生暂时性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会建议调整生活习惯,并配以补充VB和VC。如果是咽喉肿痛,会考虑是否为病毒感染或者过敏,并加以对症治疗。
面部粉刺=上火?
比起口舌生疮,很多年轻朋友比较关心面部粉刺。针对面部粉刺,不管是有名的中医院还是城乡中医门诊,诊断几乎都是肝火太旺,脾胃虚弱,采取含有大黄黄连等药物进行“排毒”治疗。大部分人在喝了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黑苦药水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胃肠反而更为虚弱,炎症乃至过敏反应越发严重。
现代医学治疗痤疮主要采用外用药膏来消炎和促进皮肤新生。患者只需要少摄入甜食和脂肪,注意休息,并补充3个月以上的VC和VB促进脂质代谢,症状多数都可以得到缓解。所以在欧美或者日本等国家,面部粉刺严重的年轻人并不多见。
吃某些“发物”引发上火是怎么回事?
烧烤火锅一类食物,可能通过温度或者辛辣的调味料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羊肉海鲜一类所谓“发物”促使身体产生类似“上火”的症状的原因,其实是它们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者可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过敏源。关于“发物”的问题,中国科普博览之前已经发表过相关文章《术后忌口?别再被“发物”吓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作为参考。
王老吉等广东凉茶到底可不可以降火?
我们已经谈过中医的“上火”概念本身就没有科学性,凉茶降火自然与现代科学观念格格不入。关于这个问题,当然不是听有经验的广东人说,“如果上火了,您喝点凉茶,烧仙草会有效果”这么简单,必须拿出科学的数据,才能让人信服。
以王老吉为例,它的配方是:仙草、鸡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蔗糖。除了蔗糖,其余7种均属于药食同源的食材,暂且不讨论这些药材是否对人体有副作用,本文仅对这些成分对治疗“上火”是否有效果进行探讨。
“上火”作为传统的中医学概念,并没有明确的与之对应的生化和生理学指标的具体描述,这给用于降火药物的研究验证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在现代医学药理方面的研究中,采取小鼠拘束应激模型作为动物模型,即剥夺小鼠或大鼠身体自由活动为模型,将小鼠或大鼠置于拘束模型中,连续拘束14天每天拘束6 小时( 9: 00-15: 00) ,由此引起的小鼠神经内分泌、机体内环境、能量代谢以及机体免疫方面均出现与上火相似的症状,因此在研究中常用此模型。
在中国知网中搜索“王老吉凉茶应激小鼠模型”有9篇相关的科学文献,这些文献均证明用凉茶可以改善上火的症状,例如,可以增加小鼠淋巴细胞数,提高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改善其免疫功能,并改善拘束引起的糖代谢,脂代谢紊乱。然而,动物实验的结论仅能作为参考,其与人类实验的结果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何况是与人类相去甚远的大鼠小鼠。不过还真有人对王老吉的降火效果进行过研究。
2012年,柯李晶等人选取了4位志愿者进行了王老吉凉茶降火效果的验证实验[5]。
上火组:进食烧烤食物(以肉类、炸薯片为主),饮料为1240 mL 8%蔗糖水。
凉茶预防组:进食烧烤食物,饮料为每人1240 mL凉茶。
4名志愿者在摄入“热性”(刺激性)饮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肿痛、口干、咽痛、口腔溃疡等典型的“上火”症状,这些症状均为志愿者自述。进行凉茶干预后,上述症状未出现。血液指标显示,热性饮食增加了血液中26%的白细胞数,即引起了局部的炎症反应,而凉茶组下调了血清中的白细胞数量。另外,正常人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参考值为2-14 pg/mL之间,食用热性饮食导致内毒素水平增加,最高增加到57.2 pg/mL,这个水平直接反应为肠道发生了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凉茶的饮用,将内毒素水平反向调节到接近正常水平。
这个干预实验声称其初步证明凉茶具有预防上火的功效,但该研究的样本规模只有区区四个人,几乎不具有统计意义,难以作为严肃的学术研究来看待。此外,对于凉茶更充分的安全性评价,所谓预防治疗“上火”的全面药理评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而言之,王老吉等凉茶拥有的所谓医疗功效尚未得到严肃研究的证实,延寿10%更是不值一驳的无稽之谈。凉茶销量低迷的冬季,一向善于制造话题的凉茶企业们弄出这般惊爆眼球的新闻,至多算是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
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并非是揭批凉茶企业对其产品功效的虚假宣传,而是希望看过文章的读者能从现代医学视角来审视千百年来深入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上火”一说。即便甜到齁也甘之如饴,不少人宁可相信凉茶祛火,也不介意喝下这相当于半碗大米饭的热量,也许只能感慨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了吧。
参考文献
[1]刘光丽等,上火的发病机制、治疗和动物模型研究现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
[2]苏鑫等,上火与应激反应相关性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
[3]知乎,“上火”是什么?现代医学有“上火”的概念吗?
[4]死亡之吻!亲吻为何能让宝宝丧命?科普中国https://www.toutiao.com/i6469900079657386510/?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timeline&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sappinstalled=0&iid=15369890037&utm_medium=toutiao_ios&wxshare_count=3&pbid=6464350449919067662
[5]柯李晶等,1种凉茶饮料预防饮食诱导“上火”功效的人体观察,中国食品学报,2012年
[6]术后忌口?别再被“发物”吓到了,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76108730908255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